圆体爬岩鳅 yuán tǐ pá yán qiū

中文名 | 圆体爬岩鳅 | 亚纲 | 辐鳍亚纲 |
拉丁学名 | Beaufortia cyclica (Chen, 1980) | 目 | 鲈形目 |
别名 | 科 | 平鳍鳅科 | |
界 | 动物界 | 属 | 爬岩鳅属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种 | 圆体爬岩鳅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中国大陆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yuán tǐ pá yán qiū |
圆体爬岩鳅(学名:Beaufortia cyclica (Chen, 1980)为平鳍鳅科、爬岩鳅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西江水系。体长为体高的6.5-8.0倍,为体宽的4.0倍,为头长的3.6-4.4倍,为尾柄长的12.4倍,为尾柄高的13.0倍。头长为头高的1.8倍,为头宽的1.4倍,为吻长的1.7-2.1倍,为口裂宽的4.0-5.0倍,为眼径的5.6-7.1倍,为眼间距的1.8-2.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倍。
百度翻译提供:
The round rock climbing loach (scientific name: Beaufortia cyclica (Chen, 1980) is a fish of the family Planopterygii and the genus Rock climbing loach. It is distributed in the Xijiang River system.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6.5-8.0倍,为体宽的4.0倍,为头长的3.6-4.4倍,为尾柄长的12.4倍,为尾柄高的13.0倍。头长为头高的1.8倍,为头宽的1.4倍,为吻长的1.7-2.1倍,为口裂宽的4.0-5.0倍,为眼径的5.6-7.1倍,为眼间距的1.8-2.3倍。头宽为口裂宽的2.5倍。
体前部平扁,尾柄侧扁。头很低,吻端圆钝,边缘簿。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中等大小,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稍拱,边缘光滑。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颌稍外露。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至口角。吻沟前具吻褶,吻褶分3叶,叶端圆钝。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口角须1对。眼侧上位,较小,腹面不可见。眼间距宽。鼻孔具鼻瓣。鳃孔小,仅限于头背面。下缘不达胸鳍基部。鳞小,为皮膜所覆盖。头部及偶鳍背面和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面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延伸至尾鳍基部。
背鳍iii—7;臀鳍ii-5;胸鳍i—28—30;腹鳍i—20。侧线鳞71—74。体长为体高的6.5—8.2倍,为体宽的3.6-4.0倍,为头长的3.8—5.0倍,为尾柄长的11.3一13.2倍,为尾柄高的13.0—13.3倍,为背绍前距的2.o倍,为腹鳍前距的2.3—2.7倍。头长为头高的2.0—2.4倍,为头宽的0.9倍,为吻长的1.4—1.8倍,为眼径的4.7—5.7倍,为眼间距的1.7-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一1.1倍。头宽为口宽的3.6—4.9倍。体稍延长,前段甚平扁,后段略侧扁,背缘稍呈弧形f腹面平坦。头很宽扁。吻端圆钝,边缘甚薄;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较小,呈弧形。唇肉质,上唇无明显乳突;下唇中部稍个坦,小具缺到,外侧边缘各具3个微小乳突;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须前缘外露面较大,表面具放射状的沟和脊。上唇与吻端之间具吻沟,延伸到口角。吻沟前具发达的吻裙,分3叶,叶端圆钝。吻褶叶间具2对小吻须,内侧1对稍组大。口角须1对.略大于内侧吻须。鼻孔较人,具鼻瓣。眼中等,侧上位。眼间宽阔,平坦。鳃裂很小,仅约眼径的1/2,位于头的背侧面。鳞细小,为皮膜所覆盖,头部及偶基部的背侧面和腹鳍基部之前的腹面无鳞。侧线完全,自体侧中部平直地延伸到尾鳍基部。背鳍基长约与吻长相等,起点约与腹鳍基的中点相对。臀鳍基长约为吻长的一半,不分枝鳍条不特化为硬刺,末端压倒后稍超过尾鳍基部。偶鳍平展。胸鳍基长约为头长的1.5倍,起点超过鼻孔前线,几乎接近吻端,外缘近椭圆形,末端达到腹鳍基部的中点稍后。腹鳍起点至臀结起点酌距离约与至吻端的等距离,基部背面具一长似吻长的肉质瓣膜,左右腹鳍条的最末1—3根分枝鳍条在中部斜向完全相连,后缘无缺刻,腹埔后缘不达肛门。肛门约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间的2/3处。尾鳍稍长于头长,末端斜截,下叶略长。固定标本体背侧棕褐色,腹面灰白,头背部暗黑,横跨背中线具约7个大黑斑,体侧具不规则花纹。偶鳍外缘灰白,内缘具较粗大的黑条纹,基部背面暗褐色;背鳍和尾鳍均具2条由黑色斑点组成酌条纹。
版权:《圆体爬岩鳅 yuán tǐ pá yán qiū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蛇仔鱼的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好不好养?
饲养方法蛇仔鱼身体健壮,适宜养殖在有水草的水族箱中,最好在缸中放置若干沉木或岩石,这样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饲养饲养最适水温为22~28℃, 对水质要求不严,喜弱酸性老水。夜行性,喜欢在石缝间清理食物残渣,饵料以活食为主。有潜沙的习性,常挖倒水草根部栖息。雄鱼鱼体细窄,雌鱼体大,腹部膨大,但繁...
已经有172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蛇仔鱼生活习性及分布特点
分布范围蛇仔鱼一般较多分布在亚洲泰国、苏门答腊、婆罗洲、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溪流中。生长繁殖繁殖较难。在水族箱中铺砂,并多栽植些水草,选择成熟的雌雄鱼作亲鱼,将一尾雌鱼先放入准备好的水族箱中,待雌鱼习惯新环境后再放入1~3尾雄鱼,在早晨或黄昏产卵,雌鱼先将雄鱼射出的精液用口含着送到水草叶面或岩石上,并让...
已经有146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库勒潘鳅 kù lè pān qiū 苦
库勒潘鳅,Pangio kuhlii (Valenciennes, 1846),鳅科潘鳅属的一种鱼类。俗称蛇仔鱼,因其形态似蛇,同时带有环形斑纹而得名,为一种观赏鱼。与日常所称的“泥鳅”同属鳅科,性情温和,并且以杂食为主。主要以沉底残渣为食,偶尔攻击蜕皮中的虾。...
已经有87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丑鳅鱼生活习性及分布特点
归纳起来,丑鳅鱼(鼠鱼)的分布有一定的“面包圈”特点。即东部、西部品种丰富,南部、北部稍逊,而中部马德拉河流域似乎只有蝙蝠侠鼠等少数品种。不过中部相对来说水下条件比较复杂,沉木较多,不利于搜寻鼠鱼。东部地区属于亚马逊河下游,水温较南、北、西部高,且恒定。是各种豹鼠的天下,但它们并非分布在水势较大的主...
已经有84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三间鼠鱼 sān jiān shǔ yú
三间鼠鱼【Botia macracantha】别名:虎沙鳅、丑鳅鱼三间鼠鱼科属:鳅科三间鼠鱼产地:东亚、南亚三间鼠鱼形态特征:三间鼠鱼体长可达12厘米,体色呈鲜橘黄色,两侧各有三条宽黑横纹,第一条穿眼而过,是鳅类鱼中最漂亮的品种,它的鳞片很少三间鼠鱼的生活习性:三间鼠鱼饲养比较容易,对水质无特别要...
已经有102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棘鳅如何钓?钓饵用什么好些?
①钓饵的选择:常用蚯蚓垂钓。蚯蚓的选择以大为好,接近筷子大小为适宜。大的蚯蚓可以防止其他的小鱼闹钩。长度,以串号钩后蚯蚓出钩尖一厘米为宜。切忌太长,因为棘鳅嘴尖,且较小,太长难于咬住钩。②钓点的选择:靠近溪岸,水有回流的地点为上佳地点。③其他补充:宜用沉底钓,让浮标直立;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天气闷热...
已经有98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刺泥鳅怎么做好吃又简单?
刺泥鳅,即大刺鳅。生长在长江、汉江及其以南水系。为小型野生淡水鱼类,目前已难以寻获。其体呈流线型,背鳍上长有16根左右的刺。因刺硬及形似细而长的小刀,故称“刺泥鳅”、“刀鳅”。“干煸刀鳅”是两湖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菜肴。特别是作为下酒菜,香脆可口,回味无穷。泥鳅放在锅里,开小火让其吐完泥浆,再用清水洗...
已经有181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棘鳅的繁殖及注意事项
特点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习性棘鳅是体外受精,卵生,繁殖习性较特殊。1.自由选择配偶。棘鳅须自由选择配偶,否则会发生搏斗而咬伤身体。养殖者把性成熟的雌鱼与雄鱼选出十余条,放入一个大的水族箱中,让它们自由配对。经过数天的认识,即可发现一部分的鱼总是双双一起游动,并占据水族箱的一个地方,不让其他个体靠近他...
已经有103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棘鳅的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饲养条件水质:无苛求;每5升水加1匙盐水温:24~26℃放养形式:单养活动区域:中、下层水域饲养方法:棘鳅属于溪流底床上栖息的底栖鱼类,且性情凶暴动作迅速有食鱼性。所以千万不要和小型鱼混养。在饲养棘鳅时要铺设大量底沙,种植水草,然后要用岩石垒出大量洞窟或者是直接放置一截一截的竹筒供它们藏身。只要有洞...
已经有1106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棘鳅的生活习性特点及分布状态特征
生活习性喜好弱酸性的软水,是属夜行性的,故白天均潜伏砂中,只留鼻与口在外,或隐藏于暗处,静待夜晚的来临,始出来活动觅食。虽性温和不会伤害他鱼,但因个体大,时亦有追逐小鱼的行为,故最好不要与小型鱼混养。又因常在砂中穿梭,水草常会被连根挖出,所以水草的种植需用石块压住保护。水箱必须密盖,以防止其爬出箱外...
已经有75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假鳡鱼 jiǎ gǎn yú 棍子鱼
- 白鱼 bái yú Anabarilius
- 鲌 bà culter
- 鲴鱼 gù yú
- 岩原鲤 yán yuán lǐ Procypris rabaudi
- 丝鳍塘鳢 sī qí táng lǐ Nemateleotris magnificus (Fowler, 1938)
- 丝鳍线塘鳢 sī qí xiàn táng lǐ Nemateleotrismagnifica
- 瓣结鱼 bàn jié yú Tor brevifilis (Wu, 1977)
- 斑鳜 bān guì Siniperca scherzeri
- 瓦氏黄颡鱼 wǎ shì huáng sǎng yú Pelteobagrus vac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