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鱼 yān zhī yú Myxocyprinus asiaticus

中文名 | 胭脂鱼 | 目 | 鲤形目 |
学名 | Myxocyprinus asiaticus | 亚目 | |
别名 | 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 | 科 | 胭脂鱼科 |
界 | 动物界 | 种 | 胭脂鱼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胭脂鱼属 |
纲 | 硬骨鱼纲 | 分布 | 中国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以上游数量为多 |
亚纲 | 幅鳍亚纲 | 拼音 | yān zhī yú |
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胭脂鱼科、胭脂鱼属鱼类。体长146毫米。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鳃膜条骨3。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
胭脂鱼为大型中、下层淡水鱼类。胭脂鱼为底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分布于长江和福建闽江。
动物学史
胭脂鱼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龙统治的中生代。胭脂鱼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鱼,据研究,这种鱼在侏罗纪的晚期出现在南美洲。原始骨鳔鱼有两大类:一种是原始脂鲤类;另一种是蛤类,这两大类后来到达了非洲。随着地球不断运动,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纪的中期开始分离,所以在两大洲的胭脂鱼家族只能各自独立地生存进化 [4] 。
到了古新世中期,非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的欧洲和亚洲西部连接了起来,非洲的这一支胭脂鱼的祖先向着亚洲和欧洲进军。但因受地质环境的改变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胭脂鱼开始逐渐消亡。到了中新世,一部分胭脂鱼在长江以及闽江这些场所生活下来;另一部分胭脂鱼在大约5000万年前就通过北美与亚洲连接的“陆桥”到了北美洲。北美独特的地质条件使胭脂鱼类在那里很好地繁衍。到了中新世中期,它们散布到整个北美洲,演化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
形态特征
背鳍Ⅲ-50~57;臀鳍Ⅲ-10~14;胸鳍Ⅰ-19;腹鳍Ⅰ-1;尾鳍Ⅴ-16-Ⅴ。侧线鳞48~53(上鳞数:10~13,下鳞数:8~10);鳃耙外行16+18,内行18+24;下咽齿50~89。
体长146毫米。体侧面观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腹部宽圆,腹缘较直;体长为体高23倍,为头长40倍,为尾部长5.6倍。头稍小,侧扁,较体很低;头长为吻长2.6倍,为眼径4倍,为眼间隔宽2倍。吻钝,略突出。眼位于头侧上方,距头后端较距吻端稍近。眼间隔宽凸。鼻孔每侧2个,位于眼稍前上方。口下位,马蹄形,宽大于长,后端仅达鼻孔下方。唇发达,不中断,下脣尤宽且后缘有小穗状突起。两颌无牙。鳃孔大,下端向前至多达主鳃盖骨中央下方。鳃盖膜互连,连鳃峡。鳃膜条骨3。外行鳃耙长约等于瞳孔1/2,内行很短。下咽齿侧扁,钩状。肛门邻臀鳍始点。
除头部外体全蒙鳞,鳞圆形,鳞心位于中央,环纹细密,向后有稀辐状纹。侧线直线形,侧中位。
背鳍很发达,始于胸鳍基稍后上方;背缘斜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6倍。臀鳍位于背鳍后段下方;第1分支鳍条最长,约等于头长。胸鳍位置很低,圆刀状;第2-3鳍条最长,头长为其长0.8倍。腹鳍基距胸鳍基较距肛门略近;第2~3鳍条最长,约等于胸鳍,约达肛门。尾鳍深叉状,下叉常较长。
体长100毫米以下小鱼全身微黑,体侧在腹鳍基前后各有一横斜红色宽纹。体稍大,横纹渐消失;体长约达一米时全身胭脂红色,而雌鱼黑紫。鳍亦红色;小鱼背鳍前部,臀鳍、尾鳍后端与偶鳍均红黑色,大鱼色较淡。
版权:《胭脂鱼 yān zhī yú Myxocyprinus asiaticus》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胭脂鱼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特点
自然繁殖一般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为性成熟。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气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当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即开始产卵。繁殖水温为14~22℃,以18~22℃最佳。水温在16.5~18℃时,受精卵经7~...
已经有165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胭脂鱼的人工养殖及注意事项
池塘条件与准备池塘靠近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周边无污染源。池塘最好为长方形,适宜面积3~5亩,水深1.5~2米,池底平坦。放养之前,对池塘进行整理清淤消毒,并配备增氧和灌溉设备。鱼种放养每亩放养8~10厘米大规格鱼种1000尾左右,搭配规格15~20克/尾白鲢300尾和鳙鱼100尾...
已经有195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我国西沙群岛有小丑鱼吗?
西沙群岛有小丑鱼西沙群岛是我国主要热带渔场,那里有珊瑚鱼类和大洋性鱼类400余种,是捕捞金枪鱼、马鲛鱼、红鱼、鲣鱼、飞鱼、鲨鱼、石斑鱼的重要渔场。...
已经有90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鱼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食物名称红鳍笛鲷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能量167 千卡蛋白质19.3 g脂肪5.6 g胆固醇66 mg饱和脂肪酸1.4 g多不饱和脂肪酸2 g单不饱和脂肪酸1.5 g水分63 g碳水化合物9.4 g糖0.6 g膳食纤维0.6 g叶酸14 μg钠197 mg镁33 mg磷272 mg钾400...
已经有98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鱼的繁殖季节与产卵数量解析
中国在北部湾海区,每年春季为红鳍笛鲷的产卵期,在上年的10-11月间亲鱼开始怀卵,至1-3月性腺呈半成熟状态, 3月部分个体开始产卵,4-6月为产卵盛期,产卵期延续至7月。红鳍笛鲷的卵巢粗大,呈圆柱状,左右卵巢基本对称外包卵巢膜,随着卵巢的成熟,卵巢膜逐渐变薄,产卵时期最薄。红鳍笛鲷产卵属于分批排卵...
已经有182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鱼有哪些生活习性?
暖水性底层鱼类,栖地广泛,凡是礁沙混合区、石砾区、岩石区、泥沙区或外海独立礁均可见其踪迹。栖处水深35-130米处。喜栖泥质海底,清晨栖居海底,夜间稍向上移动,格外活泼好动。适宜底层水温为17.6-27.2℃,底层盐度33.85- 34.60。夜间觅食,以鱼类、甲壳类或其它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红鳍...
已经有1476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鳍笛鲷 hóng qí dí diāo
红鳍笛鲷(学名:Lutjanus erythropterus)是笛鲷科、笛鲷属鱼类。体长椭圆形而略高,背缘呈弧状弯曲。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不显著。鳃耙数21-22。上下颌两侧具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具犬齿4颗;下颌前端则为排列疏松之圆锥状齿;锄骨齿带三角形,其后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
已经有121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鲤鱼Cyprinus carpio lǐ
鲤鱼,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鲤科(Cyprinidae)中粗强的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 鲤鱼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已经有83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双印龙鱼 shuāng yìn lóng yú Coris aygula 和尚龙
- 黄龙鱼 huáng lóng yú Halichoeres chrysus
- 黄尾龙 huáng wěi lóng
- 绿龙鱼 lǜ lóng yú Halichoeres chloropterus
- 紫面龙鱼 zǐ miàn lóng yú
- 伊津菩提鱼 yī jīn pú tí yú Bodianusizuensis
- 黄腰鹦鹉 huáng yāo yīng wǔ Cirrhilabrus lyukyuensis
- 斯氏鹦鹉 sī shì yīng wǔ Cirrhilabrus scottorum (Randall et Pyle, 1989)
- 孔雀鹦鹉 kǒng què yīng wǔ Cirrhilabrus temminckii
- 长鳍鹦鹉鱼 zhǎng qí yīng wǔ yú Cirrhilabrus rubriventralis 蓝线红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