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带刺尾鱼 Acanthurus dussumieri
中文名 | 额带刺尾鱼 | 目 | 鲈形目 |
拉丁学名 | Acanthurus dussumieri | 亚目 | 刺尾鱼亚目 |
别名 | 粗皮鱼,眼纹倒吊,杜氏刺尾鲷 | 科 | 刺尾鱼科 |
界 | 动物界 | 属 | 刺尾鱼属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种 | 额带刺尾鱼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印度太平洋区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é dài cì wěi yú |
额带刺尾鱼,又称杜氏刺尾鲷,俗名粗皮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的其中一个种。由法国动物学家--阿希尔·瓦朗谢讷(Achille Valenciennes )于1835年命名。观赏和食用皆可。容易饲养,常见度高。
Frontal barbed tailed fish, also known as Du's barbed tailed snapper, commonly known as thick skinned fish, is one of the species of barbed tailed fish of Perciformes suborder of radiofin fish. It was named by the French zoologist Achille Valenciennes in 1835. Both ornamental and edible. It is easy to raise and common.
栖息环境
礁区、近海沿岸、泻湖、礁沙混合区。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不特别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分别具XI棘及III棘,各鳍条皆不延长;胸鳍近三角形;尾鳍弯月形,随着成长,上下叶逐渐延长。体黄褐色,具许多蓝色不规则的波状纵线,头部黄色而具有蓝色点及蠕纹;紧贴着眼睛后方具一不规则之黄色斑块及眼前另具一黄色带横跨眼间隔;鳃盖膜黑色。背鳍及臀鳍黄色,基底及鳍缘具蓝带;尾鳍蓝色,具许多小黑点,基部有一黄弧带;胸鳍上半黄色,下半蓝色或暗色;尾柄棘沟缘为黑色,而尾棘则为白色
栖所生态
栖息深度4-130米。栖息于沿岸附近之珊瑚礁及岩礁地带。日行性鱼类。一般小鱼于礁盘上方活动,成鱼则常成群的洄游于中层水域。以附着性藻类、硅藻或有机碎屑为食。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东非沿岸,东至夏威夷、库克群岛和莱恩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豪勋爵岛。
分布范围国家及地区如下:
非洲: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塞舌尔、毛里求斯、留尼旺(法)、印度礁、欧罗巴岛。
亚洲:也门、阿曼、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查戈斯群岛(英)、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小笠原群岛(日)、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科科斯群岛(澳)、阿什莫尔礁(澳)、圣诞岛(澳)、罗利沙洲(澳)、印度尼西亚、东帝汶。
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瓦鲁阿图、瓦利斯和福图纳、基里巴斯、帕劳、关岛(美)、图瓦卢、瑙鲁、托克劳(新)、斐济、汤加、萨摩亚、美属萨摩亚、库克群岛(新)、纽埃(新)、莱恩群岛、约翰斯顿岛(美)、夏威夷群岛、诺福克岛、豪勋爵岛。
版权:《额带刺尾鱼 Acanthurus dussumieri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超红龙鱼 chāo hóng lóng yú
- 蓝纹狐鱼 lán wén hú yú Anampses femininus 蓝纹狐
- 橙线龙鱼 Halichoeres melanurus chéng xiàn lóng yú 黄线龙
- 尖嘴龙鱼 jiān zuǐ lóng yú Gomphosus varius 鸟龙
- 闪电龙鱼 shǎn diàn lóng yú Halichoeres cyanocephalus 黄鳃龙鱼
- 红缘丝鳍鲷 hóng yuán sī qí diāo Cirrhilabrus rubrimarginatus
- 四线狐 sì xiàn hú Pseudocheilinus tetrataenia
- 双斑菩提鱼 shuāng bān pú tí yú 金背狐鱼 Bodianusbimaculatus
- 康氏鹦鹉 kāng shì yīng wǔ Cirrhilabrus condei
- 快闪龙鱼 kuài shǎn lóng yú Paracheilinus filamento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