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鱼主要分类及图片外形习性【详解】
公子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ocellaris
分布在中国南海、菲律宾、西太平洋的礁岩海域,体长10~12cm,椭圆形。体色橘红,体侧有三条银白色环带,分别在眼睛后、背鳍中央、尾柄处,其中背鳍中央的白带在体侧形成三角形,各鳍橘红色有黑色边缘。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海水硬度7~8度dh。饵料有丰年虾、海藻、切碎的鱼肉、颗粒饲料等。它喜欢躲在海葵中,借海葵多刺的细胞保护自己,与海葵形成共生关系。
红小丑鱼
中文名:红小丑
俗名别名西红柿(香港)
英文名:Tomato Clownfish、Red Clown、Tomato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frenatus
命名者年份:Brevoort,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泰国湾至帕劳群岛西南部,北至日本南部,南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25度和南纬35度之间
特征
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成鱼体黑色,头部、胸腹部以及身体各位置都是红色。眼睛后方具一镶白缘之宽白带,向下延伸至喉峡部。亚成鱼体一致橙黄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竖带。随着成长,体色逐渐转红,且身体后方出现黑斑并扩散至整个身体。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海湾水深1~12米之间的水域,与奶嘴珊瑚(Entacmaea quadricolor)共生。
红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印度红小丑(Amphiprion ephippium)的分别。红小丑和印度红小丑(Amphiprion ephippium)的最大区别在于,印度红小丑成鱼的眼睛后方不具白色竖带,很容易辨认。
黑双带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sebae
分布于印度洋中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10~15cm,椭圆形。全身紫黑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尾柄处有三条银白色垂直环带,嘴部银白色,经眼睛有一条黑带。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水硬度7~9度dh。水质要求澄清,饵料有丰年虾、鱼虫、切碎的鱼虾肉、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躲在花朵般的海葵触手中。
透红小丑鱼
学名: PREMNAS BIACULEATUS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10~15cm,椭圆形。全身紫黑色,各鳍紫红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尾柄处有三条银白色环带,非常美丽,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水硬度7~9度dh。饵料有海水中的藻类、动物性浮游生物、海水鱼颗粒饲料等。透红小丑多饲养在有无脊椎动物的水族箱中,栖息在微微摇的海葵触手中,楚楚动人,美艳绝伦。
红双带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clarkii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南海及菲律宾等地,属雀鲷科,体长10~12cm,椭圆形。全身鲜红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有两条银白色环带。双带小丑的体色多变,有鲜红、紫红、紫黑等,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之间,水硬度7~9度dh。饵料有海水鱼颗粒饲料、切碎的鱼肉、海藻等。水质要求澄清,喜欢躲在多彩的海葵中。
咖啡小丑鱼
学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
分布于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5~8cm,椭圆形。全身浅棕色,眼睛后方有一条白色环带,犹若套在脖子上的银圈。嘴银白色,从嘴沿着背部到尾柄连同背鳍都是银白色。饲养水温26~27℃,海水比重1.022~1.023,海水ph值8.0~8.5,海水硬度7~8度dh。饵料有藻类、鱼虫、丰年虾、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栖息在海葵或珊瑚丛中。小丑鱼体表面分泌的粘液可保护自己不受海葵刺细胞的侵害,它躲藏在海葵花朵般的触手中,与海葵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黑豹小丑鱼
中文名:黑豹小丑
俗名别名:宽频小丑(台湾)
英文名:Wide-band Anemonefish拉丁学名:Amphiprion latezonatus
命名者,年份:Waite,1900
参考文献:Allen, G.R., 1991. Damselfishes of the world.. Mergus Publishers, Melle, Germany. 271 p. 第43页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一带海域。
气候带:亚热带,南纬25~32度之间
特征
形态特征:背鳍鳍棘(总数):10条 眼中大,上侧位。口大,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齿端具缺刻。背鳍单一,软条部延长而钝圆形。成鱼体棕黑色至黑色,吻部白色。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之白带,体侧中后方具一大块呈梯形的白斑,因此也得名“宽带小丑”,尾柄上另具一宽阔的白环带。身体各鳍与体色一致。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 栖息于岩礁区和沿岸礁区水深10~45米之间的水域,与紫点海葵(Heteractis crispa)共生。
印度红小丑
中文名:印度红小丑
英文名:Saddle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ephippium
命名者,年份:Bloch,1790
地理分布:分布在东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Nicobar Islands)、泰国、马拉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岛(Sumatra)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15度和南纬11度之间
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0~11条
成鱼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成鱼体红色至棕色,体侧1/2~2/3部分为黑色,身体各鳍均为红色至棕色。幼鱼体红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窄竖带,仅向下延伸至鳃盖缘,体侧后上方具一不明显至黑色斑块。随着成长,白带逐渐消失,而黑斑点则逐渐扩大至全身。印度红小丑和红小丑(Amphiprion frenatus)的最大区别在于,红小丑成鱼的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之白色宽竖带,并向下延伸至喉峡部,很容易辨认。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生物特征
栖息于泥泞的沿岸海湾水深2~15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活动于能见度较低的地方。
补充说明印度红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红小丑(Amphiprion frenatus)的分别。
印度洋银线小丑
中文名:印度洋银线小丑
俗名别名:茶公(香港)
英文名:Skunk Clown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akallopisos
命名者,年份:Bleeker,1853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东非洲、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Comoro Islands,非洲岛国)、塞舌尔、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岛(Sumatra,位于印尼西部)和千岛群岛(Seribu Islands,位于爪哇海)一带海域。没有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发现其踪迹。西太平洋的族群——太平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sandaracinos)与之非常相似,常常被混淆。
气候带: 热带,北纬23度和南纬35度之间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1cm
习性
栖息于较浅的沿岸珊瑚礁区水深3~25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强流区水深15米左右的地方。每只海葵均被一条较大的雌鱼盘据,同时还有一条体型较小的功能性雄鱼(functional male,意思是只提供雄性功能、但其性别并不是永久雄性的鱼,因为它可根据需要而转变自己的性别)以及数条成长受阻碍的幼鱼。如果雌鱼被赶走或自行离去,那么功能性雄鱼就会变性为雌鱼,而体型最大的幼鱼也就承担功能性雄鱼一职,周而复始。
生物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8~9条 背鳍软条(总数):17~20条 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2~14条
成鱼软条部延长而钝圆形;成鱼体一致橙色,从头背部经背部至尾柄上方具一白色纹带,背鳍软条白色或黄色,余鳍与体色一致。印度洋银线小丑与太平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sandaracinos)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后者的白带自上嘴唇开始往后延伸,而前者的上嘴唇则与体色一致,不难分辨。
太平洋银线小丑
中文名:太平洋银线小丑
俗名别名:茶公(香港)
英文名:Orange Anemonefish、Yellow skunk Clownfish、Yellow Clown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sandaracinos
命名者,年份:Allen,1972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和澳大利亚西部至琉球群岛(Ryukyu Islands)、中国台湾地区、菲律宾、新几内亚、当特尔卡斯托群岛
气候带:热带,北纬30度和南纬25度之间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9条 背鳍软条(总数):6~18条 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2条
成鱼体一致橙红色。太平洋银线小丑与印度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后者的白带自上嘴唇之后开始往后延伸,而前者的白带则自上唇开始往后延伸,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3~2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或小群生活。
补充说明:太平洋银线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印度洋银线小丑(Amphiprion akallopisos)的分别。
太平洋双带小丑
中文名:太平洋双带小丑
英文名:Orangefin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hrysopterus
命名者,年份:Cuvier,1830
地理分布:分布在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澳洲昆士兰和新几内亚至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和土木土群岛(Tuamoto Islands)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15度和南纬15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10~11条,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3~14条。
尾鳍呈截形,上下叶外侧鳍条不延长呈丝状。成鱼体呈棕黑色,胸腹部和臀部黄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半环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且向下收窄;背鳍中段至肛门间另具一较窄的白竖带。胸鳍和背鳍黄色,腹鳍和臀鳍黑色,尾柄和尾鳍白色。太平洋双带小丑与大堡礁双带小丑(Amphiprion akindynos)以及阿氏双带小丑(Amphiprion allardi)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大堡礁双带小丑的体色为一致棕褐色,且体中央的白带为跨越背鳍的环带,而太平洋双带小丑则为黄黑色,且白带只达至背鳍基部,并不向上穿越;与阿氏双带小丑的区别在于,阿氏双带小丑的胸鳍和臀鳍均为黄色,而太平洋双带小丑则为黑色。除此之外,太平洋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尾鳍的颜色,前者为一致白色,后者则为黄色,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7cm
太平洋三带小丑
中文名:太平洋三带小丑
英文名:Maroon Clown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tricinctus
命名者,年份:Schultz & Welander,1953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一带海域。报告显示在新喀里多尼亚也可见其踪迹。
气候带:热带,北纬0~15度之间
形态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10~11条。成鱼体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黑色。体侧具3条白色竖带,分别在眼睛后方、体侧中央以及尾柄上。胸鳍、腹鳍和臀鳍棕黄色,背鳍末端和尾鳍黑色。太平洋三带小丑与毛里求斯三带小丑(Amphiprion chrysogaster)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后者体色为黑色,体中间的白带达至背鳍顶部,且尾柄上的环带较宽,不难分辨。此外,报告显示部分太平洋三带小丑体一致为黑色,经生物学家研究后,初步认为太平洋三带小丑的体色会因不同种类的共生海葵而有所不同。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2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斜坡水深3~40米之间的水域,主要以浮游生物、桡脚类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各种海藻为食。
补充说明 太平洋三带小丑在市场上极少看见,价格不详,购买时注意与毛里求斯三带小丑(Amphiprion chrysogaster)的分别。
塞舌尔双带小丑
中文名:塞舌尔双带小丑
英文名:Seychelles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fuscocaudatus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塞舌尔和阿尔达布拉环礁(Aldabra Atoll)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南纬3~10度之间
濒危状态不在IUCN红皮书中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背鳍鳍棘(总数):11条 背鳍软条(总数):15~16条 臀鳍鳍棘:2条 臀鳍软条:14条
软条部延长而呈尖形;眼睛后方具一宽阔白竖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体侧中后方另具一白色竖带,自背鳍缘向下延伸至肛门处。背鳍灰黑色,尾柄灰白色,尾鳍棘条黑色,余部浅灰色透明,上下叶具白色缘带。塞舌尔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背鳍和尾鳍,前者的背鳍和尾鳍为灰黑色相间,而其他双带小丑的背鳍和尾鳍颜色一致,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栖息于泻湖和面海珊瑚礁区水深5~30米之间的水域,与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
毛里求斯三带小丑
中文名:毛里求斯三带小丑
英文名:Mauritian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hrysogaster
命名者,年份:Cuvier,1830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仅在毛里求斯(Mauritius,非洲岛国)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南纬19~21度之间
生物特征
成鱼体黑色,喉峡部和胸腹部均为黄色。体侧具3条白色竖带,分别在眼睛后方、体侧中央以及尾柄上。胸鳍和腹鳍黄色,背鳍和尾鳍黑色,臀鳍黑色或黄色。毛里求斯三带小丑与太平洋三带小丑(Amphiprion tricinctus)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后者体色为棕褐色,体中间的白带只达背鳍基部,且尾柄上的环带较窄,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5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2~40米之间的水域,与念珠海葵(Heteractis aurora)、斑马海葵(Macrodactyla doreensis)、白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haddoni)以及地毯海葵(Stichodactyla mertensii)共生。
补充说明:毛里求斯三带小丑在市场上极少看见,价格不详,购买时注意与太平洋三带小丑(Amphiprion tricinctus)的分别。
克氏双带小丑
中文名:克氏双带小丑
英文名:Yellowtail Clownfish、Chocolate Clownfish、Clark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larkii
命名者,年份:Bennett,1830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波斯湾(Persian Gulf)至西澳大利亚,印澳群岛各处(Indo-Australian Archipelago)和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在西太平洋中的所属岛屿,北至中国台湾地区,南至日本和琉球群岛(Ryukyu Islands)一带海域。
生物特征
成鱼体黑色,头部和胸腹部黄色,眼睛后方和体侧中后方各具一条宽阔的白竖带。背鳍黑色,软条部为黄色,余鳍均为黄色,尾柄处具一白色窄环带。在不同的分布区域中,克氏双带小丑也有几种不同的形态,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是尾鳍前端白色,后端灰白色透明,上下叶具黄色缘;另一种则更为特别,眼睛前方至吻部为灰白色,尾鳍灰白色透明且上下叶具黄色缘,余鳍和胸腹部均为黑色。克氏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尾柄上具一白色窄环带,且身体中后方的竖带非常宽阔,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5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斜坡水深1-55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生活,行一夫一妻制。与拿破仑地毯海葵(Cryptodendrum adhaesivum)、夏威夷海葵(Heteractis malu)、班马海葵(Macrodactyla doreensis)。
补充说明克氏双带小丑在市场上较为常见,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其他双带小丑的分别。
红海双带小丑
中文名:红海双带小丑
英文名:Twoband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bicinctus
命名者,年份:Ruppell,1830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红海和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印度洋中部)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31度和南纬7度之间
生物特征
成鱼体呈黄色至橙黄色,背部颜色较深。眼睛后方具一镶黑边之白色半环带,向下延伸至鳃盖下方;背鳍中段至肛门间另具一较窄的镶黑边之白竖带。身体各鳍与体色一致或稍淡。红海双带小丑与查戈斯双带小丑(Amphiprion chagosensis)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体色偏橙色,而前者则偏黄色。此外,后者的体型较长而窄,而前者则较短而宽,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4cm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1~3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生活,行一夫一妻制。
补充说明:红海双带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比其他双带小丑稍高。
大堡礁双带小丑
中文名:大堡礁双带小丑
俗名别名: 双带小丑、新娘
英文名:Barrier reef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akindynos
命名者,年份:Allen,1972
地理分布:分布在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澳大利亚东部(大堡礁和珊瑚海,以及新南威尔士北部)、新喀里多尼亚以及罗亚尔特群岛(Loyalty Islands)一带海域。
气候带:亚热带,南纬10~32度之间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10~11条
成鱼体成棕褐色,眼睛前方灰红色。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至白色宽环带,背鳍中段至肛门间另具一镶黑缘之白环带。背鳍棕褐色,胸鳍、腹鳍和臀鳍均为棕黄色,尾柄和尾鳍白色。大堡礁双带小丑与阿氏双带小丑(Amphiprion allardi)以及太平洋双带小丑(Amphiprion chrysopterus )较为相似,而后两者则为黄黑色;在体中央的白带方面,前者为跨越背鳍的环带,而后两者的白带只达至背鳍基部,并不向上穿越。除此之外,大堡礁双带小丑与其他双带小丑族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尾鳍的颜色,前者为一致白色,后者则为黄色,很容易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9cm
习性:栖息于泻湖和外礁区水深1~25米之间的水域,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查戈斯双带小丑
中文名:查戈斯双带小丑
英文名:Chagos Anemonefish
拉丁学名:Amphiprion chagosensis
命名者,年份:Allen,1972
地理分布:分布在西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仅在查戈斯群岛(Chagos archipelago)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南纬5~7度之间
生物特征
形态特征:10~11条
成鱼体呈橙黄色,查戈斯双带小丑与红海双带小丑(Amphiprion bicinctus)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体色偏橙色,而后者则偏黄色。此外,前者的体型较长而窄,而后者则较短而宽,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1cm。
- 上一篇: 野生三文鱼与养殖三文鱼区别在哪里?
- 下一篇: 小丑鱼的相关资料有哪些?
-
海龟到底有多长寿?
海龟是对海洋归类的一个总称,是所有龟鳖动物中生活在海洋的物种,分布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北冰洋的所有海域都有分布。海龟背上的花纹相较一般的陆龟或河龟复杂,壳的外型为扁平流线性,脚为船浆状。全世界现存的海龟种类共有2科6属7种,2科分别为海龟科和棱皮龟科。海龟喜欢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浅海水域,产卵的时候一定要...
已经有86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仅剩38条的沙漠鱼,为什么没有转移?
目前地球生物种类在急剧减少,沙漠鱼就是其中之一,据科学家表示,沙漠鱼在6万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但很可惜,这种古老的生物数量最少时仅仅只有38条。于是有网友就疑惑,为什么不将这些沙漠鱼迁徙到另一个环境中,这样不就能让它们繁衍壮大下去了吗?确实人为迁徙是一个延续物种的好办法,但沙漠鱼从魔鬼谷迁出后,还...
已经有75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世界上最凶猛的淡水鱼有哪些?
淡水鱼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但巨型水虎鱼反过来了,它虽也是淡水鱼,但它的食谱中有人类的存在!如此凶猛的鱼,再加上巨型水虎鱼体长1.8米,重达114斤,嘴中有32颗锋利的牙齿,它也因此被人称为世界上最凶猛的淡水鱼。巨型水虎鱼巨型水虎鱼锋利的牙齿、结实的肌肉、宽大且动力十足的尾巴,使得它们可以追捕到大部分...
已经有87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独角鲸牙介绍及保护级别
独角鲸牙是雄性独角鲸的头顶上长有一枚长银行卡角银行卡,长牙是独角鲸与敌对阵时的锐利武器。...
已经有113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奥尼罗非鱼生活习性及种类特点解读
产地及产期原产非洲,遍及非洲大陆及中东、大西洋沿岸,系热带鱼类。在我国华南地区,广东、海南、福建等地都有大面积养殖。生活习性生存PH值范围5—10,最适范围pH7—8.5。亚广盐性,既能生活于淡水中,又能生活于半咸水中,盐度8‰以下生长良好。适温范围广,短时间可耐最低水温为4℃,最高水温为42℃,最...
已经有59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罗非鱼生活习性特点解读
习性彩虹鲷是广盐性、喜温性鱼类,除了淡水养殖外,还可在半咸水、自然海水中正常生长,耐盐度35‰,在31‰盐度以下的适温水体内能良好生长。一般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喜群居。耐温范围10℃-40℃,适温18℃-38℃,最佳水温为24℃-30℃。食性广,但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用肥水养殖或以人工饵料均能获得较好...
已经有65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罗非鱼品种有哪些?
1、尼罗罗非鱼:原产于非洲东部、约旦等地。具有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个体大、产量高和肥满度高等优点,因而在我国许多地区可单养或作杂交亲鱼用。2、奥利亚罗非鱼:原产于西非尼罗河下游和以色列等地。奥利亚罗非鱼比尼罗罗非鱼耐寒、耐盐、耐低氧、起捕率高;特别是它们的性染色体为ZW型,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可产生...
已经有85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维多利亚鲈鱼生存危机及相关介绍
相关介绍尼罗河鲈( Nile perch)是非洲东部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鳞淡水鱼 [1]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克约伽湖放养了这种鱼,让尼罗河鲈来捕食当地渔民不捕的小丽鱼科鱼类,这样,鲈鱼就能长得更大且肉质会更鲜美在人们还未来得及对在克约伽湖放养鲈鱼的影响进行评估之前,尼罗河鲈已经被引进维多利...
已经有60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超红龙鱼分类特点有哪些?
种类(1)辣椒红它有两种:第一种鳞片的底色是蓝的;第二种的头部则长有绿色的鱼皮。它之价昂乃因它的稀罕及其身上所覆盖着的粗框鳞片,深红色的鳃盖,还有比较大的鳍和尾鳍。此鱼的幼鱼可以它较宽的身体、较大的眼睛、菱形的尾鳍、较尖和突出的头部以及红色的鳍,特别是其胸鳍,轻易地被确认出来。它大眼睛的 直径通常相...
已经有92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黄龙鱼、绿龙鱼,竟然都是海猪鱼!
今天讲讲海猪鱼属的生物。估计听名字很陌生,但在水族圈里你们经常见到。它是【隆头鱼科】里的一个属,外貌和名字相反,鱼身非常艳丽。【海猪鱼】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鱼有如此土的名字?其实其名字来源于其牙齿的形态:【海猪属】的鱼类,在上下颌前部有一到两对明显内弯的犬齿,之后是一列正常的小犬齿。其形状和野猪的獠牙相...
已经有98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科学家在8336米深海拍下鱼类影像 刷新鱼类生活深度纪录
4月3日,据英国《卫报》报道,科学家在8336米深海拍下鱼类影像,刷新鱼类生活深度科学纪录。...
已经有84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金背狐鱼好不好养怎么养注意事项有哪些?
饲养方法糖果龙好养得像雀鲷一样,刚被放入水族箱后就可能开始到处找食吃了。它们很机敏,发现你可能有把手伸进水族箱的迹象后,就立即躲藏在岩石的缝隙里,不肯露头。它们可以钻进岩石很细小的缝隙里,即使你将整块石头拿出水面,其也不会从缝隙里出来。雄性的糖果龙呈现十分鲜艳的橘红色,而雌性的一般为黄色。如果你只饲...
已经有100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庄严丽体鱼生活习性及分布特点
生活习性作为市售食草动物的食物,它会吃鱼缸植物,它可以和水族馆的鱼小得多的鱼相处,但它可能会将小到足以放入其口吃掉。交配时,变得非常积极保护几百个卵,通常是在平坦的一块石板,浮木,或圆的岩石。水温24~26摄氏度 硬度10dGH PH值6.5~7。因为这种鱼是不常用或商业孕育,大多数标本野外捕获的鱼...
已经有61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元宝鹦鹉鱼近亲介绍
血鹦鹉(包括金刚鹦鹉)是由来自南美洲的两种中大型慈鲷雄性红魔鬼和雌性紫红火口人为杂交产生的后代。因慈鲷具有较大的变异特性,所以红魔鬼和紫红火口在分类上还有一些争议。俗称的红魔鬼和紫红火口可能都不止一种慈鲷,而可能有两种以上形态近似的种。比较认可的紫红火口,学名粉红副尼丽鱼(Paraneetroplu...
已经有103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红元宝鹦鹉鱼形态与生物特征解读
形态特征红元宝鹦鹉鱼的鱼体侧扁,鱼体呈圆形;体长/体高比在1.0~1.1之间。头很小,前背部浑圆隆起,自头部延伸到前背部稍有凹陷。嘴部呈“T”字形,月牙形或三角形。全身红色,无黑色色斑。且具有鱼健康,鳍条无损,眼球透明饱满,鳃丝清晰等特征。血鹦鹉形态具有多变性,仔细观察血鹦鹉的嘴型、头背部和体色,很...
已经有56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玻璃扯旗鱼饲养注意事项好不好养?
简介热带鱼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包括用水、投饵、保温等,它要求掌握热带鱼不同品种的生活习性,有针对性地完善热带鱼的生活环境。1.饲养设备:热带鱼的饲养设备除水族箱和水质过滤器外,还有水质循环过滤设备、加热设备、增氧设备、照明设备、抽水设备等。对于单一水族箱而言,可采用小型循环过滤泵、100-...
已经有94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大铅笔鱼生活习性特点解读
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多栖於缓流水体,均生活於淡水。游动迟缓,有些经常尾部朝下与水面呈一个角度而游动,有的与水面平行游动,也有的尾部朝上游动。大的体长可达20公分(8吋)以上,包括有名的观赏种类,如上口脂鲤(Anostomusanostomus,上口脂鲤科〔Anostomidae〕)和间齿脂鲤属(Hemi...
已经有1026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千米深的贝加尔湖,鱼能有多大?
一直以来,人们总会以为“湖”的水量应该是“江河湖海”中最小的一个。但是贝加尔湖的水量却超过了世界上非常多的大江大河,拥有着堪比某些海域的水量。那么,在水量如此丰沛的贝加尔湖里,最大的鱼是否也能堪比海洋呢?贝加尔湖的名字源于布里亚特语,其释义为“大量的水”,而这也正是贝加尔湖的最大特点。此湖坐落于东西...
已经有83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柠檬灯鱼外形特点解读
柠檬灯鱼原产于南美的亚马逊河、巴西境内。又名柠檬翅鱼。鱼体长4~5厘米,长梭形,侧偏,眼大。体色浅绿色略微透明,闪银光体两侧中部有一条光亮耀眼的,黄色条纹。眼虹膜红色,柠檬翅鱼喜欢微酸性软水适应水温21~30度,最适生长水温23~26度,又水草的宽敞环境。喜群居,食小型活饵料,也能接受冰鲜的或赶饲料...
已经有85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樱花钩吻鲑环境特点及种群现状解读
栖息环境:樱花钩吻鲑的栖息环境较为严苛,需有适当之蔽荫、冷冽清净之溪水,且有浅滩、及急滩及深潭之多样性河床与砾石底质,和丰富的水生昆虫等条件,对水温的要求亦十分严格,许多研究显示,当水温超过十八摄氏度时,该水域即无樱花钩吻鲑的踪迹。种群现状樱鲑(Oncorhynchus masou)是七种太平洋鲑鱼...
已经有1000人阅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