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娘鱼的TAG标签
-
大堡礁双锯鱼有什么外形特点?
本鱼体侧扁,口小。稚鱼体色具有3条白褐色纵带,成鱼体褐橙色,体具有2条镶黑边的白色横带,一条在眼后,一条在背鳍基部,尾柄及尾鳍为白色。背鳍硬棘10至11枚;背鳍软条14至17枚;臀鳍硬棘2枚;臀鳍软条13至14枚。体长可达9厘米。...
已经有80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短头钝雀鲷‘duǎn tóu dùn què diāo’Amblypomacentrus breviceps
短头钝雀鲷【Amblypomacentrus breviceps】体呈椭圆形,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1-2.3倍。吻短而圆。眼大,中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背鳍单一,软条部延长而呈尖形,硬棘XIII,软条10-12;臀鳍硬棘II,软条11-13;胸鳍鳍条16-17;尾鳍截形或微内凹形...
已经有64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背纹双锯鱼‘bèi wén shuāng jù yú’
背纹双锯鱼,Amphiprion akallopisus (Bleeker, 1853),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双锯鱼属的一种鱼类。本鱼体侧扁,口小。体色为浅橙色,从头顶至尾柄有一条白色细纵带,背鳍硬棘8-9枚;体长可达11厘米。背纹双锯鱼是海洋暖水性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间。国外见于...
已经有66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大堡礁双锯鱼 ‘dà bǎo jiāo shuāng jù yú’
大堡礁双锯鱼【Amphiprion akindyno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雀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太平洋区。生活在珊瑚礁区,与海葵共生,属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为高经济价值的观赏鱼。...
已经有62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阿氏双锯鱼 ‘ā shì shuāng jù yú’
阿氏双锯鱼【Amphiprion allardi】,是属鲈形目、雀鲷科、雀鲷亚科。鳞片大,纵列鳞45枚以下;鳃盖各骨无锯齿;尾基上、下缘无前向的短棘状鳍条;牙锥形或门牙状,1列或多列;头部全被鳞或仅吻部、前眶区及眶下区裸出。 ...
已经有60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二带双锯鱼‘èr dài shuāng jù yú’
二带双锯鱼【Amphiprion bicinctus】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暖水性小型鱼类。喜栖于岩礁和珊瑚礁海区。常进出于在型海葵的触手及口盘处,营共栖生活。体长一般为50~80毫米,大者可达130毫米。...
已经有57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平颌凹牙豆娘鱼 píng hé āo yá dòu niáng yú
平颌凹牙豆娘鱼是属鲈形目、雀鲷科、雀鲷亚科、凹牙豆娘鱼属下一个物种。鳞片大,纵列鳞45枚以下;鳃盖各骨无锯齿;尾基上、下缘无前向的短棘状鳍条;牙锥形或门牙状,1列或多列;头部全被鳞或仅吻部、前眶区及眶下区裸出。 ...
已经有61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白腹凹牙豆娘鱼 bái fù āo yá dòu niáng yú
白腹凹牙豆娘鱼又称白腹宽刻齿雀鲷是属鲈形目、雀鲷科、雀鲷亚科、凹牙豆娘鱼属下一个物种。鳞片大,纵列鳞45枚以下;鳃盖各骨无锯齿;尾基上、下缘无前向的短棘状鳍条;牙锥形或门牙状,1列或多列;头部全被鳞或仅吻部、前眶区及眶下区裸出。...
已经有66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黄侧凹牙豆娘鱼 huáng cè āo yá dòu niáng yú Amblyglyphidodon flavilatus
黄侧凹牙豆娘鱼 huáng cè āo yá dòu niáng yú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海域,分布范围包括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一带海域,是一种杂食鱼类,栖息于鹿角珊瑚丛生的泥泞的泻湖水深0-12米之间的水域,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活动于离水面1米或珊瑚礁底部之上的区域。主要以海藻、浮游生物以...
已经有64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库拉索凹牙豆娘鱼 kù lā suǒ āo yá dòu niáng yú
分布本鱼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马来西亚、琉球群岛、台湾、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萨摩亚、密克罗尼西亚、帕劳、所罗门群岛、夏威夷等海域。分布深度:水深1至35米。特征本鱼体呈卵圆形而侧扁,体及各鳍灰色,体侧偏黄,其最大特征乃体测具有3~4条边缘不整齐的宽黑带,其中最后一条位于尾柄上,有时不清楚...
已经有654人阅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