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鲈塘鳢 Perccottus glenii gě shì lú táng lǐ

中文名 | 葛氏鲈塘鳢 | 目 | 鲈形目 |
拉丁学名 | Perccottus glenii | 亚纲 | 辐鳍亚纲 |
别名 | 山胖头,沙姑鲈子,还阳鱼,老头鱼 | 科 | 沙塘鳢科 |
界 | 动物界 | 种 | 葛氏鲈塘鳢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鲈塘鳢属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北部、日本,以及中国辽河、黑龙江、松花江、兴凯湖等水系。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gě shì lú táng lǐ |
葛氏鲈塘鳢(学名:Perccottus glenii)是沙塘鳢科、鲈塘鳢属的一种鱼类。体形粗短,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区宽而稍凹。鼻孔两对,前鼻孔微呈管状。口大,下颌稍突出于上颌,后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具有绒毛状的锐齿带。舌宽而长,前缘圆形、游离。眼中等大,侧上位,非常凸出,上缘为眼睑所遮盖,上眶骨凸起为骨嵴。鳞中等大,头和鳃盖均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不连接;胸鳍发达,后缘圆;腹鳍小,胸位,彼此分离;尾鳍后缘圆形。体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褐缘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2行、第二背鳍有6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4行、尾鳍有6~7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3条褐绿色条纹。
葛氏鲈塘鳢喜栖息于江河小支流的静水处,或者是水生植物较多的沼泽里,水位一般在30~60厘米,水底腐殖质沉积较多。活动性不强,不远游;耐缺氧,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也能生存。属肉食性鱼类,所处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较多。由于游动能力不强,常以潜伏方式袭击摄食过往弱小动物。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北部、日本,以及中国辽河、黑龙江、松花江、兴凯湖等水系。
形态特征
自然水域捕获的葛氏鲈塘鳢体长一般在12厘米以下,体重大多在50~100克之间,有关葛氏鲈塘鳢文献中体长和体重最大值分别为25厘米和250克,垂钓者垂钓最大重量记载为安基强所报道的210克。
背鳍Ⅶ,Ⅰ-11~12;臀鳍Ⅰ-10;胸鳍18~19;腹鳍Ⅰ-5;尾鳍3+17+3。纵列鳞36~39;横列鳞16~18;背鳍前鳞24~28。鳃耙2~3+8~9。
体长为体高3.4~4.1倍,为头长2.4~2.9倍。头长为吻长3.2~4.1倍,为眼径4.3~7.3倍,为眼间隔4.7~6.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8倍。
体延长,粗壮,前部近纺锤形,后部侧扁;背缘、腹缘弧形隆起;尾柄较高。头中大,前部钝尖,略平扁,后部高而侧扁,头宽稍小于头高;头部和鳃盖部无任何感觉管孔。颊部圆凸,颊部感觉乳突线由单个感觉乳突排成纵行而组成,有3条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无垂直(横向)感觉乳突线。吻长,钝尖,平扁,吻长为眼径的1.3~1.5倍。眼中大,上侧位,稍突出,在头的前半部。眼后下方具叉状感觉乳突线2条。眼间隔宽平,为眼径的1.2~1.4倍。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具一短管,位于吻部中央,不接近于上唇;后鼻孔小,圆形,在眼的前方。口大,前上位,斜裂。下颌稍突出,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向后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上、下颌齿细尖,多行,内列齿较粗壮;犁骨具2稍大的齿丛,腭骨无齿。唇厚。舌大,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宽大,向前向下伸达眼后缘的下方。前鳃盖骨及鳃盖骨后缘光滑,无小棘。峡部宽大,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6根。具假鳃。鳃耙短钝,具细齿。
体被中大圆鳞,头部、项部和鳃盖均被小圆鳞。吻部和头的腹面无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相距较近;第一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后上方,第一鳍棘短弱,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后部鳍棘较短,平放时后端伸越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短,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的下方。胸鳍宽圆,扇形,下侧位,稍长于眼后头长,向后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小,起点在胸鳍基部下方,内侧鳍条长于外侧鳍条,左、右腹鳍相互靠近,不愈合成吸盘,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长圆形。
液浸标本的头、体为棕褐或青褐色,背侧黑褐色,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及间断的横纹,腹部灰褐色。头部自眼的后缘至前鳃盖骨后端具2褐色斜纹。背鳍、臀鳍及尾鳍深褐色,具多行暗色点纹。胸鳍基部常具1个云纹状灰色斑。胸鳍和腹鳍为灰色。
栖息环境
葛氏鲈塘鳢喜栖息于江河小支流的静水处,或者是水生植物较多的沼泽里,水位一般在30~60厘米,水底腐殖质沉积较多。适温范围较广,15~30℃内均可生存。
生活习性
葛氏鲈塘鳢活动性不强,不远游;耐缺氧,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也能生存。越冬能力强。能潜伏于水底泥土中 ,几乎停止活动。水面封冰时,葛氏鲈塘鳢常栖身于半球形冰洞里,直径从20~200厘米不等,冰洞顶部距冰面约30~60厘米,洞口位于水中,其下方常有茂密的水生植物,洞中充满了小冰块和空气,温度接近于零度,葛氏鲈塘鳢能够在这种环境中越冬。当砸开冰面,直接将鲈塘鳢从冰洞中拖出时重新放入深水中便能苏醒过来,并开始游动。故被誉名为“还阳鱼”。
葛氏鲈塘鳢属肉食性鱼类,所处水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较多。由于游动能力不强,常以潜伏方式袭击摄食过往弱小动物。赵玉堂报道葛氏鲈塘鳢常捕食生物包括红线虫、水蚯蚓、蚂蝗、蝼蛄幼虫、贝类和各种水生昆虫的幼虫等等,个体较大的也可吞食幼鱼;葛氏鲈塘鳢可摄食摇蚊的幼虫、鱼和鱼卵;葛氏鲈塘鳢常年均可摄食,所以即使在冬季也能垂钓到该鱼。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北部、日本,以及中国辽河、黑龙江、松花江、兴凯湖等水系。
繁殖方式
葛氏鲈塘鳢雌雄异体,卵生,体外受精。雌鱼一般在2龄性成熟,怀卵量与年龄正相关,葛氏鲈塘鳢怀卵量由1龄的884个增加至7龄的37056个;产卵期为5月初至7月,其中6月最盛;生殖期雄鱼体上出现孔雀绿色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产卵适宜水温为16~20℃,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鱼有保护卵孵化的习性,孵出后2天的稚鱼即主动索食。
葛氏鲈塘鳢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九个阶段25个时期;刘义新等人研究表明,采用葛氏鲈塘鳢专用鱼巢孵化,水温15~17℃,经过大约140小时破膜,水温在21~22℃,约56小时破膜。温度达到25℃以上,受精卵全部死亡,且用浮游动物开口成活率较高。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年5月20日)——无危(LC)。
主要价值
葛氏鲈塘鳢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土著鱼类,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且营养价值较高,常被以酱焖或油炸的方式加工后食用,由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已成为各大酒店和饭庄招揽客人的特色菜。
版权:《葛氏鲈塘鳢 Perccottus glenii gě shì lú táng lǐ》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葛氏鲈塘鳢的繁殖生长情况怎么样?
葛氏鲈塘鳢雌雄异体,卵生,体外受精。雌鱼一般在2龄性成熟,怀卵量与年龄正相关,葛氏鲈塘鳢怀卵量由1龄的884个增加至7龄的37056个;产卵期为5月初至7月,其中6月最盛;生殖期雄鱼体上出现孔雀绿色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产卵适宜水温为16~20℃,卵产出后粘附于水生植物上,排列整齐。雄鱼有保护卵孵...
已经有81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沙塘鳢和葛氏鲈塘鳢的区别在哪里?
沙塘鳢和葛氏鲈塘鳢的区别:种类不同。葛氏鲈塘鳢是沙塘鳢科、鲈塘鳢属的一种鱼类。葛氏鲈塘鳢喜栖息于江河小支流的静水处,或者是水生植物较多的沼泽里。活动性不强,不远游;耐缺氧,在极度缺氧的条件下也能生存。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北部、日本,以及中国辽河、黑龙江、兴凯湖等水系。沙塘鳢:属鲈形目鰕鯱鱼...
已经有196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疏棘鮟鱇 Himantolophus g
疏棘鮟鱇 Himantolophus groenlandicus shū jí ān kāng 雌鱼体短,球状,口大,斜裂,有许多小齿排成多列,第一背鳍棘位于眼间隔上,吻触手极大,有许多丝状分支,背鳍6或6以下,臀鳍5或5以下,皮肤上有许多小棘,长在基板的中央,散布于体表,体及口腔褐色、灰色到黑...
已经有89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美洲鮟鱇 Lophius america
美洲鮟鱇,Lophius americanus (Valenciennes, 1837),为鮟鱇科、黑鮟鱇属的一种鱼类,也是鮟鱇目(Lophiiformes)鮟鱇科(Lophiidae)约12种垂钓鱼的统称。 产于世界暖海及温带海洋。 鮟鱇体软皮松,头宽扁,体细长成椎形。鮟鱇体软皮松,头宽扁,体细长...
已经有760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密刺角鮟鱇 Cryptopsaras
密刺角鮟鱇,学名Cryptopsaras couesii,属于角鮟鱇科。广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已经有74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强生氏鮟鱇 Melanocetus j
强生氏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这种鮟鱇全长只有10厘米。在深海中不大能遇到猎物,所以较自己大的食物都尽量吞下。锐利的牙齿是向内边的,一旦捕到猎物,就不会让它逃脱。...
已经有706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推荐几种黑鮟鱇的烹饪方法
营养价值鱼肉富含维生素A和C。其尾部肌肉可供鲜食或加工制做鱼松等,其鱼肚、鱼籽均是高营养食品,皮可制胶,肝可担取鱼肝油,鱼骨是加工明骨鱼粉的原料。富含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经常食用鮟鱇鱼肝脏,有助于保护视力、预防肝脏疾病发生。香黑鮟鱇配萝卜酸奶薄荷原料:4块鮟鱇或者鳕鱼,每...
已经有77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黑鮟鱇的生活习性解读
鮟鱇是一个专业的“钓鱼”能手。它的“钓竿”是由背鳍的第一鳍棘演变而来的。“钓竿”竖立在巨口的上方。鮟鱇的“钓竿”种类繁多,各种鮟鱇都有长短、粗细、大小、软硬不同的“钓竿”。有些“钓竿”看起来很短,但是弹性很大,能够弹出很远。在“钓竿”的顶端,有一个肉质的小球或者膜状物,用来引起小鱼的注意。这是鮟鱇的...
已经有136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黑鮟鱇 Lophiomus setige
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 (Vahl, 1797),俗称结巴鱼、蛤蟆鱼、海哈蟆、琵琶鱼等,辐鳍鱼纲,鮟鱇目,鮟鱇亚目,鮟鱇科,黑鮟鱇属的一中鱼类。最大体长可达40厘米。体平扁而柔软;头部特别宽广平扁,呈圆盘状,躯干部则极为瘦小。主要栖息在近海砂泥底质海域。底栖性鱼类,栖息深度在...
已经有636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假鳡鱼 jiǎ gǎn yú 棍子鱼
- 白鱼 bái yú Anabarilius
- 鲌 bà culter
- 鲴鱼 gù yú
- 岩原鲤 yán yuán lǐ Procypris rabaudi
- 丝鳍塘鳢 sī qí táng lǐ Nemateleotris magnificus (Fowler, 1938)
- 丝鳍线塘鳢 sī qí xiàn táng lǐ Nemateleotrismagnifica
- 瓣结鱼 bàn jié yú Tor brevifilis (Wu, 1977)
- 斑鳜 bān guì Siniperca scherzeri
- 瓦氏黄颡鱼 wǎ shì huáng sǎng yú Pelteobagrus vac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