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花鱼 Abbottina rivularis bàng huā yú
中文名 | 棒花鱼 | 目 | 鲤形目 |
拉丁学名 | Abbottina rivularis | 亚纲 | 辐鳍亚纲 |
别名 | 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 | 科 | 鲤科 |
界 | 动物界 | 种 | 棒花鱼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棒花鱼属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我国各江河湖泊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bàng huā yú |
棒花鱼(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是鲤科、棒花鱼属鱼类。体稍长,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略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头大,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吻端稍圆。唇厚,发达。眼较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坦或微隆起。体被圆鳞,胸部前方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发达,外缘明显外突,呈弧形。胸鳍后缘呈圆形,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后缘稍圆,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肛门较近腹鳍基,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3处。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部较至腹鳍基为近。尾鳍分叉较浅,上叶略长于下叶,末端圆。腹膜银白色。雄性个体体色鲜艳,雌体色较深暗。雄体背部、体侧上半部棕黄色,腹部银白。头背部略呈乌黑,喉部紫红,头侧自吻端至眼前缘有1黑色条纹。体侧自侧线之下的2行鳞片始至背中线的体鳞,边缘均有1黑色斑点,横跨背部有5个黑色大斑块,以背鳍基部后方及尾柄部的较显著,体侧中轴具7-8个黑斑点,各鳍为浅黄色。背、尾鳍上有多数黑点组成的条纹,通常背鳍外缘呈黑色,胸鳍上亦有少数小黑点,基部金黄。
棒花鱼为底层小形鱼类,栖息于江河岔湾和湖泊泡沼中,喜生活在静水砂石底处。棒花鱼杂食性,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等,也食水生昆虫、水蚯蚓及植物碎片。分布于中国东部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及碧流河等水系,到朝鲜西部和日本州西部及九州。
Batfish (scientific name: Abbottina rivularis) is a fish of Cyprinidae and batfish genus. The body is slightly long and strong, the front is nearly cylindrical, the rear is slightly flat, the back is raised, and the abdomen is straight.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胸鳍Ⅰ-10~2;腹鳍Ⅰ-7。侧线鳞35~39;背鳍前鳞10~13;围尾柄鳞12~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5。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31~33。
体长为体高的4.2~6.2倍,为头长的3.4~4.8倍,为尾柄长的6.0~8.8倍,为尾柄高的9.5~12.8倍。头长为吻长的2.0~2.9倍,为眼径的4.0~5.6倍,为眼间距的3.2~5.2倍,为尾柄长的1.7~2.2倍,为尾柄高的2.4~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倍。
体稍长,粗壮,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略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头大,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吻端稍圆,鼻孔前方下陷,口下位,近马蹄形。唇厚,发达,其上不具显著乳突,上唇通常具有极不明显的褶皱,下唇中央1对卵圆形紧靠在一起的肉质突起为中叶,侧叶光滑,特别宽厚,在中叶前端相连,与中叶间有浅沟相隔,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上下颌无角质边缘。须1对,较粗,须长与眼径几相等。眼较小,侧上位。眼间宽,平坦或微隆起。体被圆鳞,胸部前方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发达(雄性个体鳍条特长),外缘明显外突,呈弧形,起点距吻端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胸鳍后缘呈圆形,末端远不达腹鳍起点。腹鳍后缘稍圆,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后,约与背鳍第三、四根分枝鳍条相对。肛门较近腹鳍基,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前1/3处。臀鳍较短,起点距尾鳍基部较至腹鳍基为近。尾鳍分叉较浅,上叶略长于下叶,末端圆。
下咽齿侧扁,各齿的长度和形状较相似,上部侧扁,呈扁圆形,末端稍钩曲。鳃耙不发达,仅有少数瘤状突起。肠管粗短,其长度约与体长相等,为体长的0.9~1.1倍。鳔大,2室,较发达,前室近圆形,后室长圆形,后端略细,末端圆,后室长为前室的1.5~2.0倍。腹膜银白色。
雄性个体体色鲜艳,雌体色较深暗。雄体背部、体侧上半部棕黄色,腹部银白。头背部略呈乌黑,喉部紫红,头侧自吻端至眼前缘有1黑色条纹。体侧自侧线之下的2行鳞片始至背中线的体鳞,边缘均有1黑色斑点,横跨背部有5个黑色大斑块,以背鳍基部后方及尾柄部的较显著,体侧中轴具7-8个黑斑点,各鳍为浅黄色。背、尾鳍上有多数黑点组成的条纹,通常背鳍外缘呈黑色,胸鳍上亦有少数小黑点,基部金黄。性别上除色彩差别外,雄鱼胸鳍不分枝鳍条变硬,其外缘及头部有发达的珠星,各鳍均长,末端圆形;雌体鳍的外缘平截。
近种区别
该种近似钝吻棒花鱼(Abbottina obtusirostris),后者吻短钝,鼻孔前凹陷,上唇具乳突,上下颔具角质边缘,体呈棕色,腹边乳白,侧线上有一排黑色斑纹, 或许为其伪装之用。
生活习性
棒花鱼为底层小形鱼类,栖息于江河岔湾和湖泊泡沼中,喜生活在静水砂石底处。 棒花鱼杂食性,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和端足类等,也食水生昆虫、水蚯蚓及植物碎片。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部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及碧流河等水系,到朝鲜西部和日本州西部及九州。在中国分布极广,除少数高原地区外几遍及全国各水系。在黄河分布于陕西关中、晋南到河南、山东北镇等处。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于额尔古纳河下游部分支流恩和哈达河、乌玛河、阿巴河、得尔布尔河(根河市);嫩江及该水系主要支流绰尔河(扎赉特旗)、洮儿河(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市)及附属水体;西辽河水系的老哈河(喀拉沁旗、敖汉旗、奈曼旗)。岱海(凉城县)黄河干流及附属水体乌梁素海、哈素海。 [
繁殖方式
体长4.6厘米性成熟。繁殖期在5~6月份。生殖季节雄性个体色彩鲜艳,头部及胸鳍前缘有尖刺状白色珠星。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前雄鱼常在浅静且易见阳光的水底,建一盘状深80~340毫米,直径120~430毫米的巢窝;巢穴水深6~23厘米,平均为13.6厘米,深浅不一,巢穴离岸边的位置和分布的密度也不一样,主要看底质是否适合筑巢。当棒花鱼完成筑巢后,雌鱼将卵产在鱼巢中心,雄鱼排出精液完成鱼卵受精。偶见巢穴外有少量卵粒。雌鱼产完卵后离开,雄鱼坚持在巢穴内进行护卵,当外来生物进入时便进行驱离。雌鱼怀卵量1000~2000粒,由雄鱼保护。卵分3~4次产完;卵直径包括卵膜在内2~2.5毫米。沉性,卵膜散粘在沙粒上,产卵时水温约30℃;水温平均18℃时6~8天孵出仔鱼。
主要价值
棒花鱼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6.82%,水分含量为79.46%;棒花鱼肌肉中测出18种氨基酸,总量为14.05%,必需氨基酸总量为5.87%,占氨基酸总量的41.48%,必需氨基酸构成符合FAO/WHO对于膳食蛋白质营养评价理想模式。4种风味氨基酸总量为4.91%,占氨基酸总量的34.66%。棒花鱼的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亦可作养殖鱼、蟹的饲料鱼。
版权:《棒花鱼 Abbottina rivularis bàng huā yú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假鳡鱼 jiǎ gǎn yú 棍子鱼
- 白鱼 bái yú Anabarilius
- 鲌 bà culter
- 鲴鱼 gù yú
- 岩原鲤 yán yuán lǐ Procypris rabaudi
- 丝鳍塘鳢 sī qí táng lǐ Nemateleotris magnificus (Fowler, 1938)
- 丝鳍线塘鳢 sī qí xiàn táng lǐ Nemateleotrismagnifica
- 瓣结鱼 bàn jié yú Tor brevifilis (Wu, 1977)
- 斑鳜 bān guì Siniperca scherzeri
- 瓦氏黄颡鱼 wǎ shì huáng sǎng yú Pelteobagrus vac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