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dàn tú yú

中文名 | 弹涂鱼 | 目 | 鲈形目 |
拉丁学名 |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 亚目 | 虾虎鱼亚目 |
别名 | 跳跳鱼 | 科 | 虾虎鱼科 |
界 | 动物界 | 种 | 弹涂鱼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弹涂鱼属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从越南向北至朝鲜和日本南部;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dàn tú yú |
弹涂鱼(学名: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是虾虎鱼科 、弹涂鱼属的一种鱼类。体长形,侧扁,背缘平直;腹缘略凸;头稍大,亦侧扁;吻短,前端近截形;眼位于头侧上缘;前鼻孔小,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方;口前位,很低,微斜;舌圆形;唇发达;无须;鳃孔侧位;鳃膜连鳃峡;鳃峡宽;鳃耙小突起状;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眼后头体均有小圆鳞;无侧线;背侧褐色,微绿,向下色渐淡;鳍灰黄色,后背鳍有2条蓝黑色纵带纹,背鳍上缘白色,腹鳍基部与尾鳍中部色较暗,臀鳍有时有一灰黑色纵纹。
弹涂鱼为暖温性近岸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河口、港湾、红树林区之咸淡水域及沿岸的浅水区及在底质为淤泥、泥沙的滩涂处活动,亦进入淡水。穴居性。常依靠发达的胸肌柄匍匐或跳跃于滩涂上,退潮时在滩涂上觅食。主食浮游动物、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从越南向北至朝鲜和日本南部。
The squid (scientific name: periodthalmus cantonensis) is a kind of fish of the family Gobiidae and the genus squid.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Ⅱ-ⅩⅢ,1-12~13,背缘圆凸且第1棘最长;臀鳍1-10~11;胸鳍14~15;腹鳍1-5;尾鳍Ⅵ-12-Ⅵ。纵行鳞75~85。鳃3+6(~8)。椎骨11+15。 [4]
体长39.6~83毫米。体长形,侧扁,背缘平直。腹缘略凸;体长为体高5.1~5.6倍,为头长3.5~4.1倍。头稍大,亦侧扁;头长为吻长3.1~4.4倍,为眼径4.2~5.9倍。吻短,前端近截形。眼位于头侧上缘,很突出,似有柄,能活动。眼间隔很小。前鼻孔小,短管状,垂于上唇;后鼻孔位于眼前方。口前位,很低,微斜。上、下颌长度相等,后端达眼中部下方。两颌齿1行,尖形,直立。无大犬牙。舌圆形。唇发达,分中央及两侧3部分。无须。鳃孔侧位,下端达胸鳍基下端前方,不达头腹侧。鳃膜连鳃峡。鳃峡宽。鳃耙小突起状。肛门位于臀鳍稍前方。
眼后头体均有小圆鳞。无侧线。两背鳍略分离。前背始于胸鳍基后上方,背缘斜形,微圆凸第1鳍棘最长,头长为其长的1.2~2.1倍。后背鳍约始于肛门后缘上方,背缘近似平直、头长为最长背鳍条长1.6~2.6倍。臀鳍似后背鳍面较窄短,头长为最长鳍条长2.7~3.9倍。鳍圆矛状;侧中位鳍基肉柄状,能在陆地用以爬行和跳行;头长为胸鳍长1~1.1倍。腹鳍胸位,合为圆盘状,后缘有深凹刻,头长为腹鳍长1.9~2.2倍。左、右腹鳍基部愈合且愈合膜发达。尾鳍圆矛状。
背侧褐色,微绿,向下色渐淡;背面及侧上方有小黑点。鳍灰黄色;后背鳍有2条蓝黑色纵带纹,背鳍上缘白色;腹鳍基部与尾鳍中部色较暗;臀鳍有时有一灰黑色纵纹。
栖息环境
弹涂鱼喜栖息于河口、港湾、红树林区之咸淡水域及沿岸的浅水区及在底质为淤泥、泥沙的滩涂处,亦进入淡水;也栖息于沿海岛屿、港湾潮间带及低潮区水域。弹涂鱼适宜水温为24~30℃,适宜海水比重为1.01~1.02。
生活习性
弹涂鱼的领地争夺战
弹涂鱼为暖水性近岸小型底层鱼类。弹涂鱼具有挖钻孔道而栖息的习性,其孔口至少有两个,一处为正孔口,是出入的主通道;另一处为后孔口,是出入的支通道。孔道为“丫”型,也可做产卵室。冬季水温14℃以下时躲藏于洞穴越冬。有太阳的好天气,即使是冬季也会出来摄食活动。当水温低于10℃以下时,会深居于底穴洞中,休眠保暖过冬。
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就会缺氧窒息而死。然而,弹涂鱼除了用鳃呼吸外,还可以凭借皮肤和口腔黏膜的呼吸作用来摄取空气中的氧气。弹涂鱼主要以底栖硅藻为食,常看到其在退潮时的浅滩与排水渠道的底部或两侧摄食底栖硅藻的情况。当鱼体被太阳晒干时即爬入水溜中,然后再游出水溜继续摄食底栖硅藻。
弹涂鱼能在陆地上运动,这都要归功于它发达的胸鳍。胸鳍肌柄能前后自如运动,起着爬行动物前肢的作用。在地上活动时,弹涂鱼先用胸鳍踏在地上,再把身体拖向前去,步调重复很快。当胸鳍向前运动时,腹鳍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在树上时,腹鳍就像吸盘,帮助身体附着树上。
版权:《弹涂鱼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dàn tú yú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珍珠鼠鱼和虾虎鱼能一起混养?
不同种类鱼还是尽量不要放在一起养吧。珍珠鼠鱼是淡水热带鱼的一种,嘴巴旁边长着两撮可爱的小“胡须”,酷似水中游动的小老鼠因而得名。头部短,短吻,底色基本是灰黑色且有点状花纹。鱼体两侧有7~8条斑点所组成的的横条纹,点状网花延伸背鳍、尾鳍及臀鳍,状似珍珠;具胸鳍鳍棘,颜色为橘色,因而称为“金翅”;具腹鳍...
已经有133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小鳞拟松鲷 xiǎo lín nǐ sō
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 microlepis (Bleeker, 1854),俗称印尼虎鱼,是拟松鲷科、拟松鲷属下的一种重要观赏鱼和食用鱼。成鱼体长可达45cm。 [1] 体侧扁,吻尖,幼鱼体色呈浅黄到银白的过渡色,身体上有几道竖直的黑色条纹。...
已经有94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丑侏虾虎鱼 chǒu zhū xiā h
丑侏虾虎鱼 chǒu zhū xiā hǔ yú,绝大多数体型细小,一般短于10厘米。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动物要数侏儒虾虎鱼(Trimmatom nanus)和矮虾虎鱼属(Pandaka)也属虾虎鱼科,它们成大后也短于1厘米。体型较大的虾虎鱼有拟虾虎鱼(Gobioides)的种类,体长可达30厘米,但...
已经有72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南托斯鱼暹罗虎鱼 nán tuō sī
泰国虎鱼,又名:南托斯鱼暹罗虎鱼,拉丁学名Datnioides microlepis,幼年的暹罗虎鱼的基本体色是白色有黑色条纹的色彩。成年以后,白色会逐渐变成黄色。形成老虎一样的花纹。是颇受欢迎的观赏鱼。...
已经有77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泰国虎鱼的外型特点纹路很突出
纹路泰国虎有三纹和四纹的,常见的以三纹的为主。三纹泰国虎腮盖后面的纹路多数是“S”形的,中纹呈镰刀状直接指向肛门后端,第三道纹路基本呈直线状,中纹和第三道纹路基本保持平行,多数中纹宽于第3纹。尾纹有三道的(号称印尼尾)、有两道半的(V字尾和CT尾)。很多初养虎者以尾纹作为区别印尼虎和泰国虎的标准,这...
已经有159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泰国虎鱼 Datnioides micr
泰国虎鱼,拉丁学名Datnioides microlepis,幼年的暹罗虎鱼的基本体色是白色有黑色条纹的色彩。成年以后,白色会逐渐变成黄色。形成老虎一样的花纹。是颇受欢迎的观赏鱼。...
已经有74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鰕虎鱼 Ctenogobiusgiuri
鰕虎鱼(Ctenogobiusgiurinus)属鲈形目,鰕虎鱼科,鰕虎鱼亚科,栉鰕虎鱼属。遍布全世界,尤以热带为多,主要为海鱼。体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 体长约10余厘米;头侧扁或平扁。眼不突出于头的背面,无游离下眼睑。体被栉鳞或圆鳞,或裸露无鳞。无侧线。背鳍2个或1个,第1背鳍具6...
已经有96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虾鱼的分类品种种类大全有哪些
身体形态和海龙一样有管状长吻、刺刀一样薄的身体,没有鳞片,但有硬骨板包起身体。生活习性虾鱼在我国南海和印度洋的珊瑚礁上都有分布。虾鱼的身体一般长约10厘米左右,全身的鳞片组成了一块透明的甲壳,几乎覆盖全身,故又名甲香鱼。它的身体十分扁平,薄而透明,尾部可以弯曲,甚至折成直角。虾鱼生活在我国的南海和印...
已经有105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盲虾 máng xiā
盲虾是最稀有的洞穴水生物,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大多生活在水质纯净无污染且食物非常稀少的洞穴最底层,如果地下河水与地表水连通并受到污染就会立即死亡,因此数量非常稀少和珍贵。...
已经有59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白色盲虾 bái sè máng xi
白色盲虾是英国科学研究小组在加勒比海「开曼群岛」以南一处海沟发现的一种虾。它生活在海底深处的火山口,在黑乎乎的海底深处生活,眼睛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但它们的背部会发光,这也许可以称为长在背部的“眼睛”。它可以提示盲虾离火山口的距离远近。...
已经有74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假鳡鱼 jiǎ gǎn yú 棍子鱼
- 白鱼 bái yú Anabarilius
- 鲌 bà culter
- 鲴鱼 gù yú
- 岩原鲤 yán yuán lǐ Procypris rabaudi
- 丝鳍塘鳢 sī qí táng lǐ Nemateleotris magnificus (Fowler, 1938)
- 丝鳍线塘鳢 sī qí xiàn táng lǐ Nemateleotrismagnifica
- 瓣结鱼 bàn jié yú Tor brevifilis (Wu, 1977)
- 斑鳜 bān guì Siniperca scherzeri
- 瓦氏黄颡鱼 wǎ shì huáng sǎng yú Pelteobagrus vac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