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鲌 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hóng qí bà
中文名 | 红鳍鲌 | 目 | 鲤形目 |
学名 | 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 亚目 | 鲤亚目 |
别名 | 短尾鲌、黄掌皮、噘嘴子浮鲢 | 科 | 鲤科 |
界 | 动物界 | 属 | 鲌属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种 | 红鳍鲌 |
纲 | 硬骨鱼纲 | 分布 | 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
亚纲 | 辐鳍鱼亚纲 | 拼音 | hóng qí bà |
红鳍鲌(学名: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是鲤科、鲌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侧扁。腹棱完全。口上位,口裂几与身体垂直,下颌向上翘。眼中等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小于眼后头长。侧线完全,侧线鳞59~62枚。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胸鳍尖,末端伸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体侧面及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浅灰色。
红鳍鲌喜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红鳍鲌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鱼、虾、螺、昆虫、幼虫和枝角类等为食。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Red fin culter (scientific name: 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is a fish of Cyprinidae and culter genus.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5~27;胸鳍Ⅰ-13~14;腹鳍Ⅰ-8。侧线鳞59~62(上鳞数:11~12,下鳞数:5-Ⅴ)。背鳍前鳞53,围尾柄鳞17~18。鳃耙25~29。下咽齿3行,2·4·4-5·4·2或2·4·4-4·4·2。
体长59~232毫米。体延长,侧扁,背部显著隆起,腹缘浅弧形,在腹鳍基部处凹入,腹面自胸鳍基部至肛门具一肉棱,尾柄较短,尾柄长为尾柄高0.8~1.1倍。体长为体高3.4~4.1倍,为头长3.6~4.3倍。头中大,背面略平坦。头长为吻长3.1~3.7倍,为眼径3.3~4.2倍,为眼间隔3.9~4.9倍。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径为跟间隔1~1.3倍。眼间隔略宽平。鼻孔每侧2个,上侧位,近于跟前缘。口中大,上位,直裂。下颌上翘,突出于上颌之前。唇薄,下唇褶连续。上颌骨后端伸达鼻孔前缘下方。无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细长,密列。下咽骨狭长。下咽齿和端钩状。
体被较小圆鳞。侧线稍下弯,后部伸延于尾柄中央。
背鳍基部短,起点在腹鳍起点后上方,距吻端的距离大于距尾鳍基的距离,末根硬棘状鳍条盾缘光滑。臀鳍基部长,起点在背鳍基部稍后下方。胸鳍下侧位,几伸达腹鳍起点。腹鳍较胸鳍短,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不伸达肛门。尾鳍分叉,下叶稍长。
腹膜白色或淡灰色,鳔分3室,中室较长大,后室极小。
体背侧灰色,腹侧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淡灰色,臀鳍桔红色。
生活习性
红鳍鲌喜栖息于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生活在缓流里。适应能力较强,能在碱度较大的水体中生存。生长较慢。红鳍鲌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鱼、虾、螺、昆虫、幼虫和枝角类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越南。 广布于中国各大江河、湖泊,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国海南岛与台湾亦有分布。
主要价值
红鳍鲌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5] 红鳍鲐为上海地区习见食用淡水鱼,是淀山湖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版权:《红鳍鲌 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hóng qí bà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假鳡鱼 jiǎ gǎn yú 棍子鱼
- 白鱼 bái yú Anabarilius
- 鲌 bà culter
- 鲴鱼 gù yú
- 岩原鲤 yán yuán lǐ Procypris rabaudi
- 丝鳍塘鳢 sī qí táng lǐ Nemateleotris magnificus (Fowler, 1938)
- 丝鳍线塘鳢 sī qí xiàn táng lǐ Nemateleotrismagnifica
- 瓣结鱼 bàn jié yú Tor brevifilis (Wu, 1977)
- 斑鳜 bān guì Siniperca scherzeri
- 瓦氏黄颡鱼 wǎ shì huáng sǎng yú Pelteobagrus vac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