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龙 Phyllopteryx taeniolatus cǎo hǎi lóng 叶海马
中文名 | 草海龙 | 目 | 海龙目 |
拉丁学名 | Phyllopteryx taeniolatus | 亚目 | 海龙亚目 |
别名 | 叶海马 | 科 | 叶海马鱼属科 |
界 | 动物界 | 种 | 叶海马鱼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叶海马鱼属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澳大利亚及周边海域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cǎo hǎi lóng |
草海龙(学名:Phyllopteryx taeniolatus),是海龙科,叶海马鱼属的海洋硬骨鱼类,体长45厘米,身体由骨质板组成,有一细长的管状吻。体表有刺,用于保护身体。沿身体周边有延伸出数量和大小不一的叶瓣状附肢,呈紫色,有黑色边缘。一般身体棕红色,布有黄色斑点,胸部有7条蓝紫色花纹。雌性的躯干比雄性的更宽厚,雄性的体色较雌性的更深。草海龙身体上的海藻状附属物可以在帮助该种伪装,使其看起来就像海藻一样。
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周边的海域。栖息于岩石礁、海草床、海草甸和褐藻林中。草海龙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严格,水温需在12-23℃之间,水深不得超过50米。每只草海龙每年仅发生1次繁殖,繁殖期为8月至翌年3月。
Phylopteryx taeniolatus (scientific name: phylopteryx taeniolatus) is a marine bony fish belonging to the genus hippocampal fish of the sea dragon family. Its body is 45 cm long. Its body is composed of bone plates and has a slender tubular kiss. There are thorns on the body surface, which are used to protect the body.
形态特征
草海龙体长45厘米,身体窄而长,微微弯曲,左右对称,由骨质板组成。有一细长的管状吻。每只眼睛上方有2根刺,眼前端则有1根,用于保护身体。沿身体周边有延伸出数量和大小不一的叶瓣状附肢,成单或成双。叶状附肢呈紫色,有黑色边缘。
背鳍棘27-34;臀鳍棘4-5;胸鳍棘20-23;躯干环17;尾环31-37;下背环1.75-0.25+5.00-7.00=6.00-8.00。位于其颈部的胸鳍用于调整体位,长而薄的背鳍则用于推动身体。其尾部不具备抓握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该种身体棕红色,布有黄色斑点,并在靠近头的胸部有7条蓝紫色花纹。草海龙具有性别二态性,雌性的躯干比雄性的更宽厚,雄性的体色较雌性的更深。
栖息环境
海洋鱼类,一般栖息于岩石礁、海草床、海草甸和褐藻林中。在以上栖息地里,草海龙身体上的海藻状附属物可以在帮助该种伪装,使其看起来就像海藻一样。该种的个体居住范围很广。
草海龙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严格,水温需在12-23℃之间,水深不得超过50米,但其活动范围常常在水下的8-12米处。
生活习性
草海龙属于独居动物,常成单或成对一起行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海藻中,依靠伪装躲避捕食者。虽不是附生生物,但它们的游泳水平很差。由于该种的身体结构较为僵硬,又有骨质板保护,使得其身体的活动幅度受到了限制。此外,草海龙缺少尾鳍,只能用腹鳍和背鳍游动,这也是它们活动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其极度不善于游泳,所以每年都能够在南澳大利亚的海滩上发现被冲上岸的草海龙。
草海龙没有牙齿,仅依靠吸力进食。该种的管状吻中有由肌肉牵动的复杂的骨骼系统,能够针对食物产生极大的吸力。草海龙为肉食动物,以微小的无脊椎类为食,如糠虾、海虱、幼鱼和其他甲壳纲动物。掠食时,该种会伪装成海藻,悄悄接近那些毫无防备的猎物。
分布范围
该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岛、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出没海域有印度洋东部和太平洋西南部。
繁殖方式
该种的繁殖方式同海马类似。每只草海龙每年仅发生1次繁殖,繁殖期为8月至翌年3月。当雄性草海龙做好繁殖的准备后,位于其尾部下端的组织会产生褶皱,并形成密集的,血液丰富的杯装卵托。雌性草海龙每次产卵最多可达250粒,将朱红色的卵嵌入雄性尾部的育卵托后由雄性携带并进行受精,每个卵托仅能承受1粒卵。约8周后幼鱼开始孵化,孵化后,幼年草海龙会继续在卵黄囊中待2-3日。
当幼鱼彻底脱离卵黄囊后,便意味着他们将失去父母的保护。初始阶段它们会以桡足类动物及轮虫为食。250只最初的幼鱼中仅有60-120只可以顺利长大,其余的则会被海葵捉住吃掉。随后1年内幼鱼性成熟,但多数叶海龙会等到第2年时才开始交配繁殖。
种群现状
截止至2016年,针对草海龙尚无任何种群状态的大范围评估,但也有一些地区性的研究。在悉尼的2001-2007年和在霍巴特的2003-2004年,共有5个评测地点,结果为该种的分布密度是每公顷10-70只。随后在这5个评测站点中,3个评测点的种群密度发生了显著下降(2011)。
主要影响草海龙种群的恶性因素有工业、房屋建设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农业、工业、军火产业、都市居住区的废水排放引起的水污染;气候变化致使的生态环境剧变,以及自然疾病的传播。另外,草海龙有时会被用于国际水族馆及宠物贸易。其种群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无巨大的威胁。
保护级别
该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版权:《草海龙 Phyllopteryx taeniolatus cǎo hǎi lóng 叶海马》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虾鱼的分类品种种类大全有哪些
身体形态和海龙一样有管状长吻、刺刀一样薄的身体,没有鳞片,但有硬骨板包起身体。生活习性虾鱼在我国南海和印度洋的珊瑚礁上都有分布。虾鱼的身体一般长约10厘米左右,全身的鳞片组成了一块透明的甲壳,几乎覆盖全身,故又名甲香鱼。它的身体十分扁平,薄而透明,尾部可以弯曲,甚至折成直角。虾鱼生活在我国的南海和印...
已经有104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龙的常见种类品种分类大全图片详解
澳大利亚海龙澳大利亚的稀有动物来自古老而神秘的澳洲原始生命与现代文明交织除了考拉之外的另一个国宝级物种—澳大利亚金海龙(gold dragon)澳大利亚海龙生长在澳洲海底的海草中,成年海龙大约有一尺长,不仔细看还当它们是浮在水里的海草,但仔细一看会发现它们还真有些龙的形态。海龙其实动物属鱼类,它的表...
已经有156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龙 Syngnathussp hǎi
海龙(Syngnathus)也称杨枝鱼、管口鱼。是一种硬骨鱼,动物学分类中归为一科——海龙科。海龙科约有150多种,亦有说200种。我国有25种海龙。海龙跟海马是亲戚。...
已经有86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马的分类种类_分类大全品种学名图片详解
海马的分类种类_分类大全品种学名图片详解-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分布在大西洋、欧洲、太平洋、澳大利亚。...
已经有147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马 Hippocampus hǎi m
海马(拉丁学名:hippocampus),是刺鱼目海龙科暖海生数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因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而得名,头呈马头状而与身体形成一个角,吻呈长管状,口小,背鳍一个,均为鳍条组成。眼可以各自独立活动。 海马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
已经有86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底总动员里都出现过哪些鱼?
小丑鱼:(父亲马林,儿子尼莫)蓝唐王鱼:(多莉)蝠鲼:(鱼老师)海龟: (龟龟)鹈鹕: (首领)带鱼:(吃掉尼莫妈妈的)海马 章鱼 蝶鱼:(和小尼莫一起探险的)深海鮟鱇 :(深海里前面能发光的鱼)大白鲨(布鲁斯) 虎鲨、双髻鲨 :(三条不想做吃鱼狂的鲨鱼)沙丁鱼 :(会组成队形模仿的鱼群)座头鲸 :...
已经有68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马的分布范围在哪里?
全世界海马约有354种,大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及温带海域,其中70%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国海马的主要种类有6种,其中以日本海马分布最遍及我国南北各海域;而冠海马则仅产于渤海和黄海北部;其他种类如大海马、刺海马管海马和三斑海马,以南海较多,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和广西等省自治区沿海一带...
已经有218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马的生活习性怎么样?
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於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於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他物体上,随波逐流。即使为了摄食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他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
已经有138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海马、水母、虾靠什么进行运动的,运动方式
虾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纲,用游泳足来运动。虾游泳方式详解虾游泳和鱼大不相同,鱼摆动尾鳍就可以向前游动了,而虾没有鱼那样的尾鳍,只有一个尾巴和许多小腿,那么它是怎样游泳的呢?虾也有它的“高招”。虾是游泳的能手,能用腿做长距离游泳。它游泳时那些游泳足像木桨一样频频整齐地向后划水,身体就徐徐向前驱动了。受惊吓...
已经有182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 huáng dài yú 摇桨鱼
- 黄唇鱼 huáng chún yú Bahaba taipingensis
- 梭子鱼 suō zi yú Barracuda 海狼鱼 麻雀锦
- 油锥 yóu zhuī Castanopsis oleifera G. A. Fu
- 黑鲷 hēi diāo
- 侏儒鲨 yìng bèi zhū rú shā Spined Pygmy Sharks 硬背侏儒鲨
- 白带鱼 bái dài yú Trichiurus lepturus(Linnaeus, 1758)
- 蓝侧海猪鱼 lán cè hǎi zhū yú Leptojulis cyanopleura (Bleeker, 1853)
- 线副唇鱼 xiàn fù chún yú Paracheilinus octotaenia (Fourmanoir, 1955)) 八线副唇鱼
- 麦氏副唇鱼 mài shì fù chún yú Randall et Harmelin-Vivien,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