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冠躄鱼 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 róng guàn bì yú
中文名 | 绒冠躄鱼 | 目 | 鱇目 |
拉丁学名 | 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 | 亚目 | 躄鱼亚目 |
别名 | 科 | 躄鱼科 | |
界 | 动物界 | 种 | 绒冠躄鱼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躄鱼属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róng guàn bì yú |
绒冠躄鱼,学名: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又名五脚虎,为躄鱼科躄鱼属下的一个物种。色彩可变的; 有一个黑色的阶段有白色的胸鳍鳍条顶端。 诱饵的骨质部份有很多的深色交叉条纹而且几乎两倍长於第二背鳍棘; 饵球一个平附肢的细长簇。栖息於浅水区掩蔽的礁石。成鱼通常与海绵在一起; 稚鱼露天地在沙踊蚪干? 拟态小的海绵或裸鳃类动物·卵生的。 卵是黏在丝带状的鞘或者凝胶黏液团被称为 ' 卵筏' 或 '卵罩'。
Downy crested catfish, scientific name: 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 also known as five legged tiger, is a species of catfish in the catfish family.
形态特征
躄鱼科的鱼,体似扁球状。口大,斜裂或垂直,具许多绒毛状齿。鳃裂为一小孔,位胸鳍基之后下方。皮肤松弛,具小棘或光滑无鳞,常有一些皮膜突起。第I背鳍硬棘特化为吻触手(illicium),第II及III硬棘与软条部分开,有皮膜覆盖;胸鳍延长,足趾状,有3支鳍骨;其腹鳍;尾鳍圆形。沿近海底栖鱼类。栖息范围广,从潮间带至90公尺深处均存在。其中光躄鱼属 (Histrio) 的鱼则大部分栖息于马尾藻(sargassum)丛中。体色会随环境而不断地改变。第一背鳍硬棘特化为吻触手(illicium),有类似钓杆之作用,其触角顶端有一类似钓鱼诱饵之衍生物,名之为“钓饵”(esca)。躄鱼利用此钓组,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之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或小虾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由于其腹部可扩大许多,故可吞下比自己身体更大的食物。雌鱼会产出形状非常特殊之团块卵,而此具漂浮力之卵团,含有之卵粒可达三十万粒之多。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少数分布于温带海域。
版权:《绒冠躄鱼 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 róng guàn bì yú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 huáng dài yú 摇桨鱼
- 黄唇鱼 huáng chún yú Bahaba taipingensis
- 梭子鱼 suō zi yú Barracuda 海狼鱼 麻雀锦
- 油锥 yóu zhuī Castanopsis oleifera G. A. Fu
- 黑鲷 hēi diāo
- 侏儒鲨 yìng bèi zhū rú shā Spined Pygmy Sharks 硬背侏儒鲨
- 白带鱼 bái dài yú Trichiurus lepturus(Linnaeus, 1758)
- 蓝侧海猪鱼 lán cè hǎi zhū yú Leptojulis cyanopleura (Bleeker, 1853)
- 线副唇鱼 xiàn fù chún yú Paracheilinus octotaenia (Fourmanoir, 1955)) 八线副唇鱼
- 麦氏副唇鱼 mài shì fù chún yú Randall et Harmelin-Vivien,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