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斑躄鱼 Antennarius nummifer qián bān bì yú
中文名 | 钱斑躄鱼 | 目 | 鱇目 |
拉丁学名 | Antennarius nummifer | 亚目 | 躄鱼亚目 |
别名 | 科 | 躄鱼科 | |
界 | 动物界 | 种 | 钱斑躄鱼 |
门 | 脊索动物门 | 属 | 躄鱼属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印度洋和太平洋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qián bān bì yú |
钱斑躄鱼(学名:Antennarius nummifer)是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鱼类。一般个体的体长在50-60毫米左右,最大的可达90毫米。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背缘弧形隆起。尾柄短,尾柄长为尾柄高0.4-0.6倍。头高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第二、第三背鳍棘间有一凹窝区吻较短,约为眼径1.6倍。眼小,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口大,上位。鳃孔小,圆孔状。鳃耙退化。体无鳞片,但密被细绒状皮棘,棘双叉形。胸鳍前方的头侧面和腹面具有一些皮须状突起。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八鳍条下方,均为分支鳍条。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埋于皮下,均为不分支鳍条。腹鳍喉位,最后一鳍条分支,余均不分支。尾鳍圆,均为分支鳍条。液浸标本浅棕色,腹部淡色,体侧隐具暗褐色网状斑纹,背鳍第九至第十一鳍条基部具一明显的黑色睛状斑。各鳍具细小褐色斑点。
Anennarius nummifer (scientific name: anennarius nummifer) is a kind of fish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fishes and the genus of fishes.
钱斑躄鱼为热带近海小型底层鱼类,栖息水层自表层到176米,多数栖于50米以内的海域中。利用吻触手顶端的衍生物-钓饵(Esca)及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的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起红海,东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南至新西兰;东大西洋区。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沿海。
形态特征
背鳍Ⅲ,12;臀鳍7;胸鳍10-11;腹鳍Ⅰ-5;尾鳍9。
一般个体的体长在50-60毫米左右,最大的可达90毫米。体长为体高1.5-1.9倍,为头长1.6-2.2倍。头长为吻长4.1-6.2倍,为眼径6.2-10.5倍。
体粗短,侧扁,长卵圆形,背缘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短,尾柄长为尾柄高0.4-0.6倍。头高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第二、第三背鳍棘间有一凹窝区吻较短,约为眼径1.6倍。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而隆突,眼间隔宽为眼径1.7-2.7倍。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具鼻瓣,圆形,后鼻孔较大,椭圆形。口大,上位,口裂几呈垂直状,下颌突出。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颌齿尖锐细长,呈梳状;犁骨齿丛为2横列;鳄骨齿丛每侧1块,呈纵列带状。唇发达。鳃孔小,圆孔状,位于胸鳍基部下方。第一鳃弓背部无鳃丝,腹部仅前半部具鳃丝,鳃丝发达。鳃耙退化。
体无鳞片,但密被细绒状皮棘,棘双叉形。第二背鳍棘的前面及侧面覆有皮棘;第二、第三背鳍棘间的凹窝区光滑,无皮棘。侧线不甚明显,由一些侧线孔相连而成。胸鳍前方的头侧面和腹面具有一些皮须状突起。
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细竿状,位于眼前上方的吻背中央,其支鳍骨的前缘位于上颌联合的后方,吻触手长为体长8.8-14.7%,约与第二鳍棘等长;拟饵体由一大形皮瓣及一些细丝状突起组成;第二鳍棘紧位于第一鳍棘后方,较粗强,基部为皮膜覆盖;第三鳍棘位于头的后上方,粗强,全为皮膜覆盖,呈三角形隆突,其长约为体长的18.1-27.9%,距第二鳍棘及第二背鳍均较远。第二背鳍较长大,起点在胸鳍基部卜方偏前,大多数鳍条不分支,仅最后少数鳍条分支。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八鳍条下方,均为分支鳍条。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埋于皮下,均为不分支鳍条。腹鳍喉位,最后一鳍条分支,余均不分支。尾鳍圆,均为分支鳍条。
液浸标本浅棕色,腹部淡色,体侧隐具暗褐色网状斑纹,背鳍第九至第十一鳍条基部具一明显的黑色睛状斑。各鳍具细小褐色斑点。
栖息环境
钱斑躄鱼为热带近海小型底层鱼类,栖息水层自表层到176米,多数栖于50米以内的海域中。
生活习性
钱斑躄鱼会引诱猎物靠近,鱼饵在它的头顶,就在它非常大的向上的嘴上方,鱼饵是由背鳍的第一根脊椎组成的。脊柱被修饰成杆状或茎状(称为刺毛),顶端有一个类似蓬松的肉质,这个吸引人的钓饵(Esca)还会扭动、抽动和挥动,因此看起来像是无助和美味的小杂菜。而钱斑躄鱼本身却一动不动,看起来就像另一块石头或其他无害的东西。不知不觉试图吃下钓饵的生物反而被钱斑躄鱼吃掉。猎物通常被钱斑躄鱼的大嘴一口吞下。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张大嘴巴,成为动物界捕捉速度最快的鱼之一。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起红海,东至夏威夷,北至日本,南至新西兰;东大西洋区。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沿海。
繁殖方式
钱斑躄鱼所产之卵,形成丝状团状,具有漂浮力。 躄鱼家族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将挤出的卵包裹在带状浮力的粘液团中,称为“卵筏”。这种结构可以作为在远距离上运输大量卵的一种手段。在产卵之前,雄性和雌性分别穿过底部,雌性在前,雄性在后部。雄性的鼻子通常与雌性的排气口直接接触。在此期间,雌性鱼会因产卵而肿胀,通常会膨胀到正常大小的两倍。两鱼冲向水面,卵块从雌体中排出。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种鱼可能会产卵好几次。
主要价值
钱斑躄鱼鱼体小型,除学术研究外,不具食用价值。或有人将其展示供人观赏。
版权:《钱斑躄鱼 Antennarius nummifer qián bān bì yú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粗颌躄鱼 Antennarius ava
粗颌躄鱼,Antennarius avalonis (Jordan et Starks, 1907),俗称秘鲁娃,为辐鳍亚纲,鮟鱇目,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海水鱼类,体似扁球状。口大,斜裂或垂直,具许多绒毛状齿。...
已经有761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粗体澳洲躄鱼 Brachionicht
粗体澳洲躄鱼【Brachionichthyshirsutus 】所属澳洲躄鱼科,鮟鱇目,辐鳍鱼纲(条鳍鱼),分布于太平洋西南部,塔斯梅尼亚,澳洲。...
已经有101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绒冠躄鱼 Antennarius pic
绒冠躄鱼,学名: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又名五脚虎,为躄鱼科躄鱼属下的一个物种。色彩可变的; 有一个黑色的阶段有白色的胸鳍鳍条顶端。 诱饵的骨质部份有很多的深色交叉条纹而且几乎两倍长於第二背鳍棘; 饵球一个平附肢的细长簇。栖息於浅水区掩蔽的礁石。成鱼通常与海绵...
已经有692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裸躄鱼 Histrio histrio
裸躄鱼(学名:Histrio histrio)是躄鱼科、裸躄鱼属的一种鱼类。个体不大,一般在50-100毫米左右。体侧扁,卵圆形。头高大,以第三背鳍棘基部处的头部最高。体腹部突出。尾柄较短。吻较短,稍大于眼径。眼较小,眼间隔宽而隆起。口前上位,口裂斜裂而大。前颌骨发达,可伸出。上下颌具多行细尖锐齿,...
已经有90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单棘躄鱼 Chaunax fimbria
单棘躄鱼,学名:Chaunax fimbriatus (Hilgendorf, 1879 ),为单棘躄鱼科单棘躄鱼属的一种鱼类。...
已经有1014人阅读 查看更多 -
躄鱼 Antennarius bì yú
躄鱼(Antennarius)是鮟鱇目躄鱼科躄鱼属鱼类的通称。有24种,中国产5种。体稍侧扁,腹部膨大 。头大 ,额部常具一凹窝,或无凹窝。眼小,上侧位。口较大,上位,下颌突出。两颌牙尖锐,排列呈梳状。鳃孔为一小圆孔,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或后方。鳃耙退化。头、体和尾部裸露或被小鳞,或被绒毛状小棘,还常具...
已经有249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皇带鱼 Regalecus glesne huáng dài yú 摇桨鱼
- 黄唇鱼 huáng chún yú Bahaba taipingensis
- 梭子鱼 suō zi yú Barracuda 海狼鱼 麻雀锦
- 油锥 yóu zhuī Castanopsis oleifera G. A. Fu
- 黑鲷 hēi diāo
- 侏儒鲨 yìng bèi zhū rú shā Spined Pygmy Sharks 硬背侏儒鲨
- 白带鱼 bái dài yú Trichiurus lepturus(Linnaeus, 1758)
- 蓝侧海猪鱼 lán cè hǎi zhū yú Leptojulis cyanopleura (Bleeker, 1853)
- 线副唇鱼 xiàn fù chún yú Paracheilinus octotaenia (Fourmanoir, 1955)) 八线副唇鱼
- 麦氏副唇鱼 mài shì fù chún yú Randall et Harmelin-Vivien,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