鲯鳅 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 qí qiū
中文名 | 鲯鳅 | 亚纲 | 辐鳍亚纲 |
拉丁学名 | 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 | 目 | 鲈形目 |
别名 | 万鱼、飞乌虎、鬼头刀、阴凉鱼、铡刀鱼 | 科 | 鲯鳅科 |
界 | 动物界 | 属 | 鲯鳅属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种 | 鲯鳅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分布 | 分布范围广 |
纲 | 硬骨鱼纲 | 汉语拼音 | qí qiū |
鲯鳅,学名: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是鲯鳅科鲯鳅属的一种大洋性鱼类,体较大体延长侧扁,前部高大,向后渐变细。头大,背部很窄,成鱼头背几呈方形,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成长而越明显,尤以雄鱼为甚。口大,端位;下颌略突出上颌。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齿。
为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发现成群於开放水域,但也偶而发现於沿岸水域。一般栖息於海洋表层,喜生活於阴影下,故常可发现成群聚集於流木或浮藻处的下面。日行性,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回游性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广泛分布於各大海洋之热带及亚热带区海域。鲯鳅在中国的越冬场处于黄海南部外海至东海北部,春季鱼群向西向北生殖洄游,游向沿岸水域产卵。
鲯鳅游速快,肉质鲜美,是常用的料理食材。
百度翻译提供:
Dolphin, scientific name: 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 is a kind of oceanic fish of dolphin genus in dolphin family. Its body is generally extended, flat on the side, tall in the front and thin in the back. The head is large and the back is very narrow. The head and back of adult fish are almost square, and there is a bone bulge on the forehead, which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growth, especially male fish. Large mouth, end position; The lower jaw protrudes slightly from the upper jaw. The upper and lower jaw, hoe bone, palatal bone and lingual surface all have teeth.
形态特征
鲯鳅背鳍58-61;臀鳍27-28;胸鳍20;腹鳍Ⅰ-5;尾鳍16-18。体长352-655毫米。体长为体高4.2-4.9倍,为头长4.3-4.7倍。体延长而侧扁,逐渐向尾部渐变细。头大,成鱼时额部具一骨质隆起,此隆起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在成鱼时吻部钝直,头长为吻长3-3.2倍,为眼径4.5-6倍。成体时眼较小,侧下位靠近腹面。眼间隔宽而圆凸。口较大,稍倾斜,上颌骨后端达眼中部下方。两颌具细尖牙,前端呈多行,向后渐为一行。犁骨与腭骨具细小牙。舌上绒毛齿呈圆块状。第一鳃弓上鳃耙甚稀少,鳃耙数1+8。体被细小圆鳞,头上只颊部被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有波状弯曲。背鳍长,沿背部全长,前部鳍条高。臀鳍起始于背鳍第34-36鳍条下方。背鳍与臀鳞鳍膜发达。胸鳍较小。腹鳍长,左右紧相连,一部分可收藏于腹沟中。尾鳍分叉。体背部灰褐色,腹部色较浅。各鳍褐色。
体延长侧扁,前部高大,向后渐变细。头大,背部很窄,成鱼头背几呈方形,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成长而越明显,尤以雄鱼为甚。下颌略突出上颌。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齿。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呈不规则弯曲后而直走。背鳍单一,基底长,起始于眼上方而止于尾柄前;臀蹼较短,起始于背鳍中部鳍状下方;胸鳍小,镰刀形;尾鳍深叉形。体呈绿褐色,腹部银白色至浅灰色,且带淡黄色泽;体侧散布有绿色斑点。背鳍为紫青色;胸鳍,腹鳍边缘呈青色;尾鳍银灰而带金黄色泽。
出水后的鲯鳅,随着生命渐渐的流逝,鱼体绚烂的色彩也会很快褪去,最终只剩下了黯淡无光的一片灰白。鲯鳅的体色并不来自于体表的色素细胞,而是源于能够反射光线的鱼鳞,这些立体的交织的小鳞片受神经系统控制,能根据机体的兴奋程度进行调节,捕捉和反射来自不同角度的光线,就像一面面小棱镜一样,所以鲯鳅能闪烁着彩虹般的光芒。鲯鳅死后,这些鳞片不受控制,就显露出了原本的银灰体色。
栖息环境
为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发现成群于开放水域,但也偶尔发现于沿岸水域。一般栖息于海洋表层,喜生活于阴影下,故常可发现成群聚集于流木或浮藻处的下面。
这个物种在热带和温带水域广泛存在,生活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虽然它们在水温为21-30°C的水域最常见。
生活习性
昼行性,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是金枪鱼与剑鱼的伴生鱼。鲯鳅最大可以长到两米左右,它们常喜欢成群地在清澈浩瀚的海水表层巡游,这也使得拥有鲜艳体色的鲯鳅很容易暴露自己。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鲯鳅演化出了利用环境藏身避体的本领,并依靠高速游动的猎食方法来生存。
索饵洄游的鲯鳅喜欢在晴朗的天气下,成群出动追逐猎物。它们也有躲藏在漂浮物下伺机猎食的习性,比如大片的马尾藻、漂浮的芭蕉叶或是船只下方。但正因为如此,在船只附近活动的鲯鳅,却常被水手利用简易的钓钩、原始的鱼叉或渔网俘获。
渔民习惯称鲯鳅为“阴凉鱼”,它还有个“水下狐狸”的绰号。海洋中一般的上层鱼类都喜欢抛头露面。它们一会儿簇簇嬉游,一会儿又窜跃溅浪。可是,鲯鳅这种上层鱼类却与众不同,它们总是默默地在水中潜游,或悄悄地躲在海面的漂浮物下面。游速很快,一般可达每小时30-50千米。因此,鲯鳅一旦露面,其它水族同类只得退避三舍了。
鲯鳅喜欢躲在漂浮物下面,开始,渔民们以为它忌讳阳光,喜欢在阴凉处栖息,所以得名“阴凉鱼”。后来,人们终于发现,这种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鱼种洄游到中国沿海时,多在盛夏,越是烈日炎炎的天气就大群出现;而乌云欲坠或大雨倾盆的时候,它们则全部从漂浮物下撤走,深潜海底,所以,叫它为“阴凉鱼”并不恰当。不过,它这个“水下狐狸”的绰号却不辱没它。
浩瀚的黄海海面蔚蓝、清澈,这就使得“狐狸”的活动极为不便,只要它稍有游动,立刻就会暴露。在漫长的生存竞争中,“水下狐狸”依靠拼命游动的猎食方法来维持生活越来越艰难了。于是,鲯鳅就学会了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藏身避体的本领,选择背光的地方藏起身来,然后等待鱼儿路过,便出其不意地袭击,结果不费多大力气就能饱餐一顿。然而,有时候漂浮物附近好几天也没有鱼儿经过,即使这样,它们也很少另投别宿,而常常是死守原地。
鲯鳅喜欢捕食诸如飞鱼、鲭鱼或沙丁鱼等小型鱼类。猎捕这些小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们能仰仗着庞大鱼群协同游动来抵御敌害。鲯鳅不得不演化成为了海洋中游速极快的那一类鱼
主要价值
为经济性食用鱼,产量大。高雄至东部海域之渔讯期为3-8月,盛渔期为5月左右;北部为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常制成盐渍鱼、鱼丸、鱼排等制品贩售。可以利用曳绳钓、流刺网、定置网等渔法捕获,同时也是游钓中拖钓之主要渔获鱼种。
美国和一些加勒比国家是这种鱼类的主要消费国,在澳洲和日本它常作为捕捞金枪鱼和剑鱼的兼捕产物。以鲯鳅和剑鱼为代表的这类鱼,经常会突然加速游动,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它们有大量能够释放爆发力的白肌,这些肌肉色泽白皙,味道比赤身鱼的鱼肉清淡。
鲯鳅游动敏捷,色彩绚丽,自然成为许多游钓爱好者争相追逐的目标。多数海水鱼也有很美丽的体色,但和鲯鳅这份咄咄逼人的艳丽相比似乎显得相形见绌。尤其在繁殖季节,被捕后想要挣脱鱼线的鲯鳅不停挣扎和扭动,透过清澈的海水,浑身散发着金属质感的幻彩光芒。
版权:《鲯鳅 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 qí qiū》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 上一篇: 蛛鱼 hēi shēn hǎi zhū yú 黑深海蛛鱼
- 下一篇: 蛇鲭 shé qīng
相关文章
- 中村氏六鳃鲨 zhōng cūn shì liù sāi shā Hexanchus nakamurai
- 灰六鳃鲨 huī liù sāi shā Hexanchus griseus
- 狼鳗 láng mán Anarrhichthys Ocellatus
- 科氏异须鲨 Heteroscyllium colcloughi (Ogilby, 1908) kē shì yì xū shā
- 瓦氏长须鲨 wǎ shì zhǎng xū shā
- 鲸鲨 jīng shā Rhincodon typus
- 巨齿鲨 jù chǐ shā Carcharocles megalodon(Agassiz,1843)
- 白斑乌贼 ,bái bān wū zéi,Sepia latimanus
- 独角鲸 Monodon monoceros dú jiǎo jīng 一角鲸
- 儒艮 rú gèn Dugong dugon